昨天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聊到听歌,朋友说她喜欢听陈鸿宇,谢春花……我说:“民谣挺好听的,但我还是经常听汪苏泷,后弦他们的歌。”
朋友很不屑的来了一句:“你真非主流,那些人的歌我初中的时候听,现在早就不听了。”
我笑了一下,没有说太多,思想不一样,说再多也没用。
零几年,90后初中那会儿徐良,汪苏泷,许嵩,后弦……他们是很火的,大街小巷放的都是他们的歌,我还偷偷攒钱买了一个MP4,里面存的全是他们的歌,一下课就和同桌一人一只耳机偷偷听。
后来不知怎么了?他们的歌变成了非主流的代名词,听他们的歌似乎也是一件令人不齿的事情,连喜欢都只能偷偷摸摸的,别人问爱豆,答案绝对是“周杰伦,陈奕迅……”
似乎他们才是主流,才是品味的代词。
我当时也是,上高中那会,很怕别人知道自己喜欢许嵩,喜欢听汪苏泷,后弦。
偷偷摸摸的听歌,偷偷摸摸的买纪念册抄歌词……
近几年大兴民谣,有故事的没故事的都喜欢听民谣,然后佯装一副深情的样子。最早的那一批通过网络火起来的歌手们,更加被人鄙视了。
不可否认,民谣确实很好听,那些火起来的民谣歌手也确实都是很有才华的。
成年以后,我反倒是明白了很多,再没有因为自己喜欢汪苏泷,后弦他们的歌觉得不耻,每次别人问起我喜欢什么,都大大方方的回答。
我确实不懂大多数人口中常常念叨的“非主流歌曲”的标准是什么?就是那些年网络上很火的歌手吗?
网络只是一个媒介,零几年的时候互联网刚刚热火起来,网络就成了音乐流行起来的新媒介的,比传统唱片对歌手的要求要低很多。
一个歌手要想出唱片,必须要有拿的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有人赏识自己的作品,不是每个有音乐梦想的少年都是周杰伦,都会遇到他们的吴宗宪。
网络的包容性就要强很多,网络给了每个有音乐梦想得人,成为歌手的机会,在互联网刚刚火起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是有才华的,就一定会被人发现,就一定会有欣赏你的人,毕竟世界那么大。
正是因为这样,导致网络音乐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很多一大部分都是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批量制造出来的,内容粗俗,甚至涉及不健康的内容。
急功近利的人太多了,顺带连真正爱音乐努力追求梦想的人一起遭了秧。
抛去非主流的标签不谈,回到那个上课都想着偷听他们的歌的年代,你喜欢又是因为什么?
因为旋律好听,因为歌词动人……没错,这些现在也都没变啊,变的只是人心,很少有人敢光明正大的说自己的喜欢了。
那时候觉得他们是很有才的,现在依旧这样觉得。
民谣火,民谣成为了主流是因为很多人觉得一杯酒,一把吉他,一首歌很酷;觉得歌词里面太多直白的话直戳自己的心窝,都是有故事的人,原来小众的民谣现在也是大街上广播里随处都可以听到了。说不定,过几年,喜欢民谣也会变成非主流。
然后现在那些民谣的狂热粉又会极力掩饰自己的喜欢,甚至是掩饰自己曾经的喜欢。
何必呢?喜欢就是喜欢,你的喜欢的既不违法也不违反道德,有什么好不耻的。
努力想让自己走在主流的道路上,连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都不尊重,实际上又有什么时候主流过?
我喜欢他们的歌,一如七八年前,我还是一听到那些甜腻腻的旋律,就开心的像个小孩,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非主流。
我也喜欢民谣,喜欢谢春花,喜欢陈鸿宇,喜欢好妹妹,我也听周杰伦,王力宏,陈奕迅;偶尔我还会听黄梅戏,昆曲,苏州评弹,一听就是一下午,还有周旋,邓丽君……
之前被朋友看到我在听《西厢记》选段,朋友一脸不可思议的对我说,你居然听这个,我奶奶也喜欢,你这是提前过老年生活啊。
朋友的话语中没有多少嘲讽,更多的是惊讶。年轻人喜欢戏曲的很少,但都很默契的不鄙视听戏曲的人。
毕竟戏曲经历过千百年的检验,即便“主流”的人说它是“非主流”也没用。
我是不懂音乐的,所以对任何一种音乐都抱着欣赏的态度。即便遇到一些我是在是欣赏不来的音乐,我也不会去说它有哪里不好,因为我不懂所以我不评价。
那些动辄把“非主流”的标签强加到别人头上的人又在什么时候“主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