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一本书,叫《朋友圈的尖子生》,作者是罗辑思维金牌外脑小马宋。
说来惭愧,这本书我是买来凑单的,当时京东差几十块钱就可以满减。偶然一本醒目的封皮在我眼前晃过,差点就因书名浓浓的成功学鸡汤味所熏走,但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
"暴风董事长冯鑫、罗辑思维CEO脱不花、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百度90后副总裁李叫兽……”作者小马宋还是罗辑思维金牌外脑,很好奇这些大咖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是什么,想着买回来试试吧。
我们忙到脱发,忙到厌世,忙到腰椎间盘突,可微薄的收入和索然无味的生活让我们瘫软在沙发上拷问自己,“我忙了一天,到底在忙些什么?”
千人千面,成功的路径是不能复制的,但我试着思考,我和书里的人均千万身价的大佬,到底差在哪里?
当我们在读书时,我们在读些什么?
01
知乎上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读了很多书,但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先来看看李叫兽怎么读书的。
2016年,李叫兽出任百度副总裁,年仅25岁,并于今年宣布卸任。不到30的李叫兽便已经历了商尖浪潮的辉煌与轮回。而“知识改变命运”可谓是叫兽的真实写照。
《散打套路》、《截拳道秘籍》、《中国武警擒拿术揭秘》、还有一包辣条。一个懵懂少年拿着三本书研究着怎么打架。他将各种流派的方法总结归类,将有冲突的方法删去,相同的策略提炼出来,侧踢该怎么踢?怎么踢更有效?
身体并不壮硕的叫兽,在不断总结与实践当中,成为了熊孩子里最能打架的孩子之一。
高中时期,叫兽会用“囚徒困境”来分析,为什么高中班里的同学会进入对分数的同质化竞争。还写了一篇作文,但是得了很低的分,因为老师不知道什么是“囚徒困境”。
叫兽在一本讲神经心理学的书籍中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视觉化的信息”他会联想到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雷军的理论“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上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在后续的一次写作中,自然联想到到这一点知识,他将两种文案写法(追求语言的华丽VS追求影响用户的感受)人格化了两种人—X型文案人和Y型文案人。这篇文章广为流传,成为年度文案营销界的爆款,也让叫兽名噪一时。
02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这就是叫兽通过读书实现人生跨越的一大秘诀。
具体来说,叫兽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理论,便会找身边有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一般要找到五个以上,),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之后,你有一万个知识点,而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能意味着增长了5000个知识点—因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识建立起了联系。
采铜在《精进》中提出一个如何成为高段位学习者的“四问”法,和叫兽的学习方法如出一辙。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哪些相关的知识?—有联系的回想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挑战?—对新的知识排列组合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通过简单探索就可以了解?—表层的探索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无法轻易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需要我去长期探索的问题?—深层的探索
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学过多少知识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能够调动多少知识。
03
李倩,前青山资本董事总经理,前腾讯新闻主编。在腾讯呆了八年,专职做内容,后跨界转战市场与品牌,迅速出道,成为行业翘楚。
李倩说在这个行业能立足的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读书。
转型期间她把中信、华章、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的几乎所有关于品牌市场相关的书都看了。
第二个就是强抗干扰能力。比如她看书的时候有个特点就是爱撕书,这一页是废话或者她看懂了,她就直接撕了,只留最重要的东西。
她不会忙于追求行业的相关热点,因为热点是追不完的。而且很多现象都可以用书中的原理解释,只是套了一层新衣而已。
她会通过看书等渠道形成一套完整的框架与思考体系,抓住最核心的本质,然后套用到自己的经历或者时代前沿的现象去验证,因为一些经典老书的观点也可能过时。
同样,书中提到的马文亚,12岁开始用妈妈的账户炒股,15岁在上海买了一栋别墅开始炒楼生涯,毕业前就实现财务自由。
当然,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各式机遇都是马文亚成功的关键。但10岁那年,马文亚的阅读兴趣大增,开始混迹在平顶山的唯一的新华书店。科技类的看不懂,小说类的又不爱看,最后选择了能看懂,又真实的商业人物传记。
看完几乎能摸到的传记类书籍,马文亚从此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特别有钱的企业家。后来经过修正,又确定成为巴菲特的那样的人,因为他觉得做实业太复杂,自己又无法把握。这就有了后来的传奇人生。
04
叫兽的应用型阅读,李倩的主题型阅读,马文亚的兴趣型阅读,都在他们人生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没事就喜欢读读小说杂文的非目标导向的阅读,是不是就没意义了?
不要着急,去撸个串喝点啤酒,看场演唱会,说不定就成为下一个村上春树了。因为村上就是从小爱读各类小说,并没有刻意的功利性阅读。
在一次看棒球赛时,在草坪上喝着啤酒,望着天边棒球划过的弧线,突然冒出了写小说的念头,并抓住了这个神启时刻,创作出了处女作《且听风吟》。那年他29岁。
我想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主动阅读,拥有目标导向是更有效率且更不容易忘记。就算是想要打发时间,那你也要记住,你读这本书是用来消遣的,那就好好放杯咖啡,放点音乐,感受阳光打进窗户,享受慵懒的时光,而不要强迫自己一定要读出点条条道道。
那么像大学里学了就忘,为了应付考试,有意义吗?这就牵扯出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启发了,当我们读大学时,我们在学些什么?
如果文章对你有一丝启发,欢迎点一波关注。感觉一篇文章写不完
《朋友圈的尖子生》启发系列—
《当我们读大学时,我们在学些什么?》
《当我们在谈朋友圈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当我们在思考未来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