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第一次听到“时间颗粒度”这个概念,不知道你之前是否听到过?今天在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第一次认知到这个词,感觉不错,分享给大家。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半天,比如退休老人;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比如王健林;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比如比尔·盖茨。在商业世界中,拥有受人尊敬的职业化素养,恪守时间,是一项非常基本的要求。
了解了这个概念后,我们会很自然的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时间颗粒度是多少呢?是一上午?还是一个小时?还是半个小时?还是一刻钟?还是五分钟。我们可爱的刘润老师自己谦虚说他的时间是半小时,有时候是15分钟。
真的很巧,昨晚还看到为微信公众号一篇文章介绍吴军博士的时间管理。当好多人羡慕他不仅工作做得好,书写的好,照片拍的漂亮,音乐会也是满世界的参加……应该说是事业家庭爱好一样也没拉下,真是让人佩服!他自己说,其实没有什么,只是因为他能别人更好的利用各种下脚料时间。
吴军涉猎之广让人惊叹,人文、技术、文学、音乐、绘画,均有涉猎,而且不是浅尝辄止。有人曾经问吴老师,您的输出如此密集并且高效,是不是每天需要专门的写作时间,没有人打扰的那种。他说不需要啊,写作对我来说,就像吃饭一样,比如我开会之前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就会切换到写作模式,写几百字或一千字,会议开始,又会切换回来,什么都不耽误。
从这个角度来看,吴军博士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我从这几个大佬身上可以简单的得出一个粗糙的真理:越是成功的人,时间颗粒度越小。
刘润今天的《五分钟商学院》里面还提到一个王健林的故事,大体上是说,王健林准备参加某个电视台的采访,当王健林等了电视台三分钟后,他们还是没有准备好,王健林就放弃了采访,直接去忙其他事情去了。电视台认为王健林耍大牌,认为不就是多等了几分钟吗?至于吗?这就是没有理解好时间颗粒度的问题。每个人的时间颗粒度不一样,你认为耽误个三五分钟没事,但是有些人在三五分钟能可以做很多事情,能力越大,每分钟的效能会更大。
当大家想起前些时候,网上疯传的王健林的时间安排表的时候,我想那家电视台应该释怀了吧。王健林的时间安排之紧凑,是超过我们普通人的理解范围的。
你也许会说我们普通人,时间没有那么金贵。不用管什么时间颗粒度,我们自由自在就好。如果你有这种认知,可以早点关闭这个篇文章,因为咱们对时间的认知没有在一个频道,对时间无价的认同一致。
找到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同时也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理解,是尊重的前提,尽量不用浪费别人的时间,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理解了颗粒度的概念,也认知到不同的人对时间颗粒度的不同。有个问题显得需要迫切解决了,那就是尽量提升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显得尤为重要了。
具体方法,我认为首先需要罗列一下自己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可以做什么。比如,五分钟可以听一篇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十分钟可以看一篇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半小时可以写一篇文章,一小时可以看一集《罗辑思维》……
其次,可以再罗列一下,自己什么时候回产生这种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等零散时间。比如,我开车回家的时间是十分钟,我上厕所的时间也是十分钟。只有有这种场景,我就会听一下自己得到里面的音频。等飞机坐飞机的时候,我就会选择看一本书,上班累了,间隙五分钟,我就会选择拉伸一下身体。也许你看明白了,我想说的就是把出现时间的颗粒的场景和利用时间的内容匹配起来,让他们自带关联,你就会不自觉的重视时间起来,想不提高都挺难吧?
最后,记录时间。所以感觉自己时间不值钱的人,都没有认识到时间的不可逆,正如吴伯凡老师说的,我们一辈子也就两万五千多天。人生百年其实稀少,十年昏老,十年幼小,中间五十年一半在睡觉,真正可以用来成长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所以,提高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好了,不知道有没有说动你提高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无所谓,我自己是心动了,我自己先践行,有进一步的理解的话我会及时再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