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国华
我很少吃零食,但对丰城冻米糖却是念念不忘,在我的零食谱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小时候,家里仅有的二分自留田种植着制作冻米糖的主要原料——一季晚糯谷。
一到秋天,放眼望去,阡陌上三三、两两的人群穿梭着收割、担运糯谷;周围错落有致的几个小小村落上空饮烟袅袅。家中主妇们正忙着用大灶大甑蒸着新碾来的糯米饭,为制作冻米糖作着准备。
我就出生在江西丰城这个具有数百年民间广为制作冻米糖的地方。 江西丰城冻米糖不仅是江西省特色食品,而且是获得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的产品。也是因为我后来与冻米糖有一段难解之缘,便对她的历史好奇,经研究发现了丰城冻米糖的一段传奇发明经历。
据《丰城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丰城开始制作冻米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丰城冻米糖旧称江南小切,以其洁白如雪、香脆酥甜、落口消融的独特风味闻名天下。
明朝万历年间,丰城杜市邓家出生了一个叫邓子龙的人,长大后力大无穷,双手抱起石狮能行走如风,威慑群雄。邓家因此被人称为狮子邓家。邓子龙二十八岁考取武举人,后率领地方军队在广东、福建和江西省境内进行剿匪,军队初创时期,后勤供应十分困难,士兵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造成战斗力低下。
有一年秋天,邓子龙率领部队回丰城休整,发现老乡正在田野里收割糯稻,邓子龙灵机一动,吩咐后勤官员采购自己家乡生产的糯米,上战场时,煮成糯米饭后捏成饭团发给士兵当干粮。刚开始,还能适应行军打仗,但时间一长,糯米饭团又冷又硬,吃下去还不容易消化。
一股土匪躲进了乐安与丰城交界的罗山乡崇山峻岭之中,邓子龙率部进驻罗山殿上村。罗山山高林密,土匪难寻踪影,士兵分散侦察。邓子龙经过一户人家,发现老乡正在烘炒、压榨茶子油,香气弥漫,便进门打探,一士兵掏出饭团充饥,不小心有几粒掉落到了榨油锅里,顿时变成了蓬松的米花。邓子龙见状,索性把随身带来的饭团炸成了米花,糯米米花松软可口,很快就在部队中推广食用。
邓子龙部碾转剿匪来到了丰城荣塘,发现当地有人生产饴糖。饴糖制作时,先用麦子发芽榨汁,然后用本地大米熬煮至完全糊化,当糊化物自然冷却到60℃左右,再加入麦芽汁。邓子龙用勺子舀起液体尝了尝,口感清甜无比,便叫老乡加火再熬制一袋烟功夫,使液体逐渐变成半固体物,把随身带来的糯米米花倒了进去,搅拌均匀,紧密黏结在一起,再盛入木制模具中用木碾子滚动压平压实,趁热用薄刀在模具内横竖切上几条直线,降温后用油腊纸包装,食用时用手轻轻一捏,就形成了一块一块大小平整的小切。后来,小切成为了邓子龙部行军打仗的干粮利器。
邓部负责后勤的士兵,还在小切中加入桂香,放入几条绿色桔皮丝或红色桔皮丝作点辍,让小切色、香、味俱美。小切的制作工艺很快流传到了民间,逐渐演化为春节期间待客解茶、馈赠亲友之品。
丰城冻米糖的主要原料是一季晚糯米,糯米蒸熟后,经过几天的竹垫凉哂、手工搓散,米粒变得色泽晶莹通明,当地老百姓就形象直观地把它叫作冻米,也慢慢地把小切改叫成了冻米糖。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二下江南,途经丰城县城胡记点心店,品尝了丰城冻米糖,连声称赞说:香、甜、酥、脆。从此丰城冻米糖和丰城周打铁茶叶一起成为了皇室贡品。
解放前,1949年2月14日的《民国日报》曾报道说:丰城冻米糖自农历八月十六日上市,到次年二、三月为止,一直行销本省及沪港一带,是茶会中的应时细点,又是旧历年间拜年送礼的佳品。
现在,即使是在丰城冻米糖的发祥原产地也很难看见每家每户制作冻米糖的忙碌场面了,取而代之的是工厂流水线生产。本市一些企业生产的冻米糖走俏海内、外市场,丰城冻米糖总厂注册了子龙牌商标。上世纪末,我与首任厂长进行了洽谈,在云南最大的老广丰食品市场批发冻米糖,把冻米糖远销到了云南边陲,后来厂长从了政,我也转了行,但我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冻米糖事业,希望她能走得更健康、更长远。
每年的中秋过后,望着异地他乡的树上开始零零星星飘落的树叶,我就会想起小时候跟在奶奶身后制作冻米糖的往事,就会想起那洁白如雪,咬一口口齿留香、消融下喉的冻米糖。一首烂熟于胸的儿歌又会在耳畔唱响:“秋风起,天气凉;家家熬饴糖,户户蒸饭香;小切上了场,神仙慌了张。”
原创作品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