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闲书
常德路一百九十五号常德公寓,原先叫做赫德路爱丁顿公寓,其中一间是张爱玲的旧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她在这里住过六年,并创作了《公寓生活记趣》、《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一系列的散文与小说。也是在这里,她遇见胡兰成,经历了短暂而刻骨铭心的婚姻,可惜遇人不淑。
读她的《公寓生活记趣》时,刚刚回上海,还住在杨浦区的东北角,属于远离闹市的城乡结合部。每天乘坐六十一路公交车,到吴淞路桥转三十七路,去静安寺附近的华山饭店上班。公交路过南京西路常德路口,总会很刻意地望望立在路口的那幢公寓楼,想起张爱玲的散文《公寓生活记趣》。“街道上的喧声,六楼上听得分外清楚,仿佛就在耳根底下,正如一个人年纪越高,距离童年渐渐远了,小时的琐屑的回忆反而渐濒亲切明晰起来。”。这样的文字,从那高高的楼上落下,让人心中溢出一种洞透世事的苍凉。
在张爱玲心里,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她站在高高的楼上冷傲地观察世界。断了水的热水龙头里“空洞而凄怆的轰隆轰隆之声从九泉之下发出来”,高层房屋里的“风声雨味”,楼下 “平行的,勾净的,声响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识里去”的电车声,组成她最爱听的市音。
那个知书达理, “总要在汗衫背心上加上一件熨得溜平的纺绸小褂,方肯出现”、拒绝替不修边幅的客人开电梯,却又一辈子跑不出两间小屋的电梯工; 对过“一面熨衣裳,一面便将电话上的对白译成了德文说给他的小主人听”的欧仆;“楼底下在那里响亮地教日文”的俄罗斯人;二楼的那位“和贝多芬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的女太太。 “声势汹汹上楼去干涉”孩子们溜冰、见到美女却偃旗息鼓的异国绅士,都成为张爱玲眼中和笔下最有趣的人物。
奔跑着追赶买臭豆腐的小贩;小菜场 “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 掺了些胡椒在米里防虫、淘米依然捏出大白肥虫的惊恐。如此等等,像一幅线条清晰的工笔图画,跃然纸上,既生动又诙谐。
市井生活是烦琐喧嚣的,张爱玲从中看出了人们 “不甚彻底的道德观念”,感悟到“ 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她很超脱地说:“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虽然置身其中,耳边身边充斥着庸俗,她却有着异乎常人的清净。
一个俗人是无法理解超凡脱俗的灵魂的,张爱玲曾经很不被人理解,然而骨子里的清高孤傲,由她的笔作出了注释。她的作品如同一棵散发淡淡幽香的玉兰,每一片花瓣都是那么的丰满细腻,光亮洁白,璞玉般晶莹,令人爱不释手。
很多年,怀着敬仰之心,公交车上缅怀常德公寓里的女作家,成为了每天的功课。后来搬家了,搬到闹市区,也住进公寓楼,常常不自觉地要想到《公寓生活记趣》。再后来换了一家公司,上下班走过常德公寓,总会情不自禁地仰望六楼的那个窗口。静静伫立的常德公寓,那扇依然在开开关关的窗户,诉说着一个风华绝代奇女子的惊艳往事。 终于可以走进张爱玲笔下的公寓,却不敢叩开她的房门,怕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涌进她曾经的家,会打搅她灵魂中公寓生活的那一份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