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秘密
莫扎特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神童。他5岁开始作曲,6岁第一次公开表演并引起轰动。到了莫扎特10岁的时候,他已经创作了相当多的曲子。人比人得死,与这样的天才相比,我们普通人是不是应该自惭形秽?且慢,莫扎特真的是凭借天赋异禀而成为作曲家的吗?这背后会不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确实,有些事莫扎特是不会告诉你的。比如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老莫扎特就开始对他进行高强度的音乐训练。老莫扎特本身也是一位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给儿子制定了严格而有效的训练计划。于是,小莫扎特3岁学习作曲,4岁开始学琴。到了6岁的时候,他的总练习时长已经超过3500小时。看吧,这才是莫扎特成为“神童”的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进行3500小时的作曲训练,创作的曲子能否赶得上6岁的莫扎特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莫扎特6岁时所做的曲子,远不能和他之后的作品相提并论。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并非原创,而是把其他人的作品拿下重新编排而已。当然,普通的6岁儿童依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如果对象是已经进行过3500小时训练的音乐家呢?虽然能够碾压与自己同年龄的儿童,但与那些拥有练习时间的人相比,莫扎特的天赋并不突出。所以,莫扎特哪里是什么神童啊?他只不过是在6岁以前,比同龄人做了更多的练习而已。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坚持更多的训练,或许普通人与天才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的大。
乒乓球运动员的成功秘诀
《天才假象》这本书,用了19万字的篇幅,就是为了向大家证明上面得出的结论:我们往往高估了天赋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所有的成功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这本书的作者马修-萨伊德,是英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虽然水平不可能和我们中国球员相比,但在英国本土,他已经算很出名的天才了。不过,萨伊德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名天才,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发现,自己能成功的关键,并不是所谓的天赋。
萨伊德在《天才假象》中总结了自己能成为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最关键的四个原因。第一,家里的车库里正好有个乒乓球台。第二,哥哥很喜欢打乒乓球,每天放学,两个人都在车库里大战几个小时。第三,小学老师成为他乒乓球的领路人。第四,萨伊德家所在街区,正好有一家乒乓球俱乐部。这四个因素,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却都毫无例外的指向了一个关键点:萨伊德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练习乒乓球的时间。这也成为了他能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神童的真相
除了自己的亲生经历,萨伊德还在《天才假象》中分析了大量的“神童”案例,指出他们并非真的天赋过人,而是因为从小进行的大量练习才脱颖而出。比如说高尔夫球运动员泰格-伍兹,他的爸爸在他18个月的时候就把他带进高尔夫球场熟悉环境。两岁的时候,他就参加了人生第一场小型高尔夫球赛,用小小的木质球杆击出8码之外的“倒旋球”。4岁,爸爸开始聘请专业教练来对他进行高尔夫球培训......于是,在15岁之前,伍兹就已经练习高尔夫球超过了10000小时。这不正好符合“天才10000小时”理论吗?所以,他之后的成功难道不是理所当然?
类似的故事,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很多。比如说踢足球的贝克汉姆,打网球的费德勒、塞莱斯、大小威廉姆斯、国际象棋的波尔加三姐妹......几乎所有顶着“神童”名头的天才少年,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都有着长时间大量的练习。而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很多我们认为有着惊人天赋的运动员和专家,先天素质竟然十分平庸。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卓越的成就。所以,那些所谓的“神童”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练出来的”。
误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看到这里,您是否在眼前跳出几个大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莫扎特和泰格-伍兹可以,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所以,要造就一个天才,只要从小给他报培训班,逼他练钢琴,练书法,画画,英语,足球,篮球,或者随便什么。没有什么是一万小时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两万小时!只要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迟早孩子都能变成天才对不对?
如果您真的这么想,那恐怕注定要失望了。《天才假象》这本书里,特意提到一个“目的性练习”的概念。或许您会觉得有些眼熟,因为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中,就提出过与此类似的“刻意练习”。本书之所以叫做“目的性练习”,主要是为了突出“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所谓的“内在动机”,就是指个人已经把动力内化了。他是自己决定进行练习,而不是在外力的逼迫之下去练习的。在这样的人眼里,练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折磨,反而乐在其中。而他们进行练习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获得自我提升。通过练习,让自身不断的强大和提高,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进行练习,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而过早的让孩子进行练习和潜能开发,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因为你的孩子不但不会因为练习而受益,甚至还可能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对于这项活动充满了抵触,甚至憎恨。我们平时也会看到很多望子成龙的狼爸狼妈,因为对孩子过早的训练和过度的严格,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了亲子关系。所以,不能因为认识到练习的重要性,就简单粗暴的去盲目练习。
真正有效的练习
在《天才假象》中,萨伊德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作为一名“老司机”,萨伊德已经有了22年的驾龄,而且几乎每天都要开车走很远的路。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他发现自己的驾驶技术居然没有丝毫的提升。这很奇怪吗?一点也不,我们身边同样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每天去跳广场舞的叔叔阿姨,他们练习的时间真的不短,但为什么大部分人的舞技却看不到有什么进步呢?如此大量的练习不能让人进步?难道又是和天赋有关吗?
书中,萨伊德反复强调了“练习质量”的重要性。如果你的练习没有效果,并不是数量不够,而是“质量不高”。萨伊德发现,他在开车的时候,可能在同时与别人聊天,或者在听广播,或者在打电话,或者思考一件事情,或者干脆在想晚饭吃什么。虽然一直在开车,但实际上只需要消耗很少一部分精力,就能自动化的处理开车的一切细节。驾驶汽车,更像是一种“固化”的本能。很多动作,都是在不经过大脑的情况下自动完成的。而跳广场舞的老人也与此类似。他们跳舞,可能更接近一种社交活动或者身体锻炼,从未追求过动作的标准和到位。如果你以一种放松和娱乐的心态去跳舞,或者凭着自动化的本能开车,那你的技术永远也无法获得进步。
真正有效的练习,也就是“目的性练习”,要以提升自己为动力。也就是你不能只是去练那些自己熟悉的和已经掌握的东西。而是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摆脱习惯的自动化模式,去挑战更高难度,甚至是超出自己现有能力的事情。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才能适应这种挑战。即使如此,我们还必须面对失败,我们会跌倒甚至受伤。但也只有如此,不断克服困难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普通人和天才的真正差距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天才与普通人的问题。或许,天才与普通人之间,确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这并非我们想象中某方面才华的差距,而是体现在心性与意志上。在所有人的面前,都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笔直又平坦,我们只要按部就班做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走上平坦的路,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还有一条更加艰难的路,那条路充满波折和陷阱,我们要竭尽全力才能到达终点。这条路,就是所谓的天才之路。能在这条路上取得成功,你也就是一名天才了。您看,天才和普通人之间,或许真的只隔着一张窗户纸,一捅就破。但是绝大部分,根本意识不到这层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