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TIPS
1.在爱中请大胆去爱,哪怕爱的玫瑰刺得你鲜血直流,也要活出你的生命,你的爱。
2.也许你的童年并不幸福,但请承认它、接受它、再最后与悲剧告别,就像悼念一位已逝的亲人那样。
3.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4.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我们要永远记住,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5.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家中的NO1。
6.孩子越小,越需要大人特别是妈妈的细心呵护与关注。
7.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8.溺爱是陷阱,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
9.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
10.心理健康的基石是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而不是盲目乐观。
这本书如果仅凭书名我想我是不会去翻看阅读的,根据书名去猜测这本大概是专为问题家庭设计的指导手册吧,而我的家庭给予我的温暖与幸福却完完全全抵消掉那些偶尔零星的争吵与不和,所以书名并不吸引我。但巧合的是这本书当时曾被两位我所敬佩喜爱的美女作家同时推荐的,因而伴着好奇我打开了这本书。未曾想到这本书却令自己曾埋藏在内心深处久久、百思不得其解的潜藏问题终水落石出、云开月明。这是一本温柔的书,更是一本有用的书。不同人看可诊治因人而异的心理杂症,内心的空洞你若始终不闻不问,它便会一直执拗于心间并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病症的根基就越发牢固很难拔除。我们不要刻意回避并自以为它只是区区小事一件,要知道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家庭都应该重视并关注内部的矛盾冲击,不要打着爱的名义去捆绑,也更不要拿着所谓的不合理“传统”去说事。在中国,家庭运行机制存在持久且隐蔽的忧患,这既饱含着中国部分文化遗留下来的些许问题,同时也表明人们长久以来一直在欠缺着追求健康家庭关系的意识。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人生分为三次重大的分离:分娩、与母亲心理分离、与家的分离,伴随着分离每一个人会呈现三种完全不同的分离模式即成熟分离(爱家但独立)、拒绝分离(恋家拒绝独立)、单纯分离(逃离拒绝联系)。
如果说婴孩从母亲子宫出生是第一次诞生,那么恋爱则是一个人第二次的“诞生”,恋爱是人一生中一项特殊的选择,它的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曾以为爱情是1+1=1,然正确的恋爱观是依旧满足数学公式规律的,即1+1=2,这是在说俩个人即相互独立又能无比亲近才为最佳。恋到深处会让人们变成孩子重回童年,这也无形中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修正童年错误的机会。要知道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孩童时期形成的,而恋爱中的人们可以将自身原始的状态袒露无疑。许多份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容易爱上自己内心深处理想的父母,把曾经缺失的爱与关注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寻觅,以填补心中的缺憾,但就是这样的感情真的可以满足一个人情感的诉求吗?若在相处的过程中依旧一意孤行不借机思索,很可能即便遇到了能帮你正确看待过去的人,你也会重复着过去的相处模式,得不到想要的那份感觉,那么这就是一份失败的感情经历。
爱别离乃人生一大苦事,但生命中那些曾经的温暖过客却是我们人生中的拯救者,哪怕他们只占据我们人生中的某一个瞬间,但他却会对我们起治疗的作用、唤起年幼的回忆、驱散我们生命过往的错误,并将我们拉回到成熟分离的模式。他们来过又离开,让脆弱爱依赖的你学会坚强与独立,让你触碰到自己内在的婴儿,俺服了她、治愈着她,教你真正的爱与自由,愿你遇到那个点亮你生命的人,即使有一日分开也要感谢他的到来,便也不失为一份成功的感情经历。
溺爱不是爱
溺爱是过度的爱吗?要知道所有的爱都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溺爱是会带来伤害的,导致伤害的又怎么会是爱呢,所以溺爱不是爱!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自己独立的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完全部的选择。溺爱是一份强力的负担,父母一味地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的头上并视之为爱。因为这一份所谓的关切包裹着“善意”,所以孝顺的孩子们又岂能去指责父母,但殊不知这样的爱是一份让人窒息的爱,会让你的孩子难以承受挫折,让你的孩子既依赖着你却又埋怨你的不放手。父母只可能在孩子年幼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可终有一日他们是再难以满足孩子需求的,而那时的他们将陷入万分无助、惶恐的深渊,再难走出这备受打击的困境末路。
何为真爱?不是竭尽全力将一路荆棘为孩子们一一斩断,而是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助他们去实现,哪怕是一个极其幼小的孩子你也要让他想有去自我争取的机会。相比父母直接为他取得一个心爱的玩具,他是更希望通过自我探索来感知这个世界的,比起拿到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拿的过程,有些跤还是年轻些去经历更好,成年后的任何一次挫折的疼痛感都远远大于年幼时摔跤时的那一次哇哇大哭。
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让他们自己去选择道路并由衷地祝福他,建立正确的情感链接,你会体会到无论他走向哪里你们的心是牵连的,如此便好~
爱的焦虑
孩子并非父母去实现自身标准的实践对象,他们不该把完美主义教育硬施在年幼的孩子身上,不该让他们去帮你“内在的小孩“去达成你曾未实现的期许。有些父母他们往往终止个人自身成长却又反过头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伴随着他们个人种种的投入越多,他们对孩子的严苛程度就更会加大。虽说已投入的金钱和时间非常多,但这无疑会压垮孩子,让他们失去原本轻松的快乐生活,丧失自主权的孩子很难找到真实的自我并激发他们本身的创造力。
小孩子不懂得生存、不懂利弊,年幼时的他们一心只想讨好父母的情绪,亲子关系本该是纯粹简单的爱,可是有的父母偏偏利用这层爱的关系去约束孩子,来满足他们各类不切实际的期望,就仿佛只有遵从他们的意愿,小孩子才值得被疼爱与表扬。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便只好一一顺从,小心谨慎地去努力达到父母们心中的标准,但他们不快乐!就像本该自主性的学习也会被这样的压迫而丧失了真正的乐趣,就这样渐渐地外在的评价系统已经完全攻占了孩子们的内心,使得他们丢掉了完整的独立人格。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恣肆的,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遭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会和成就在一起让他感到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人生是完完全全属于他自己的。中国人缺乏自我,缺乏灵魂的寄托,但任何父母都不该将自己的期望寄生在孩子身上过多,与他们一道成长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