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离别是常会遇到的,与亲人离别,与爱人离别,与朋友离别,与同学离别。离别有短暂离别,有长久分别,有生死两别。离别时感伤也总是难免的,有时还会深入骨髓,痛彻心肺。
一
儿时的我对所经历的离别至今还历历在目,如在昨天。
1958年夏天,刚满20岁的父亲高中毕业,由于成绩优异,经过县里组织的简单培训后就参加了工作,在离家10多里地远的一所小学任教。父亲为人老实,工作踏实,从普通教师很快当了教导主任,不久又当上了副校长、校长。
六十、七十年代,乡村交通十分不便。父亲从学校到家基本都是靠两条腿,10多里地一般要走将近两个小时。去学校的路也都是土路,一到雨雪等不好的天气,更加泥泞湿滑难走,往往要走上半天时间。也许因为交通不便,也许因为工作太忙,父亲一年难得回家几次。
母亲说,父亲每次回家,姐姐哥哥都早早地迎上去,一个个扑进父亲的怀里。而我,也许因为小跑不过姐姐哥哥们,也许因为见父亲太少有点怯生,因而总是在后面远远地看一会儿,才跑上去和父亲亲近。父亲每次都是把我高高地抛起,接住,再抛起,再接住,让我惊呼连连,大笑不止。抛累了,便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给我和姐姐哥哥们讲故事。
我和姐姐哥哥们都觉得父亲知道知道的很多很多,因为他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从父亲的故事中,我知道了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认识了嫉恶如仇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了解了“岳母刺字”忠孝不能两全的励志典故……
短暂的时光却是快乐无比的,所以父亲每次走时,我都会死死地抱住父亲的腿哭上一场,直到他连连保证某某时间一定再回来才肯慢慢松手。不过,父亲好象说话有点不太算数,因为他常常不能如约回家。
在儿时模糊的记忆中,我一直觉得那10多里路好远好远,远得让我在村口等父亲回家时,总是看不到路的尽头;我一直也觉得父亲工作很忙很忙,忙的一年中很少见到父亲,每次相见还都是那么短暂。
二
因为远行,我经历了第二次离别。
那年高考,我考上了信阳陆军学院。学校离家300多公里,我的行程计划是从家里先赶到乡里坐汽车到县里,再坐汽车赶往许昌,尔后坐火车到信阳。
我是第一次出远门,父亲有点儿不放心,报到的前一天晚上,说打算去送我到学校。我说自己已经长大了,也该独立闯一闯了。在我的坚持下,父亲没再多说什么。说实话,其实这次远行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因为此前我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离家也仅仅20公里多一点儿。
我和父亲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一旁的母亲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埋头默默地给我收拾着衣物及一些日常用品,最后还把她放了很长时间一直没舍得吃的两个苹果也塞到了包里。
第二天天还没亮,母亲就早早起了床做饭,为的是让我能吃饱赶路。吃了饭后,在母亲和姐姐哥哥恋恋不舍的目光中,我坐上了父亲骑的自行车,往乡里赶去。
走了好远,我无意中回头望时,母亲和姐姐哥哥还站在村口,还在望着。虽然她们的身影渐渐模糊了,但我能感觉得到,我还在她们的目光中,因为那目光有温度,总让人感觉暖暖的。刚才的兴奋愉快的心情慢慢消了,从内心慢慢涌起的是离别的伤感,还有对亲情的留恋,眼睛竟不知何时湿了。
到了乡汽车站,开往县城的第一班车正要发动,父亲匆匆地把自行车一支,急急地朝司机师傅挥了挥手,就又急急地帮我卸下行李,急急地搬到车上,一切都是他在忙活,我好像成了多余的人。
车上只剩下一个座位。我刚坐下,车就发动缓缓前行了。因不靠窗,我无法把手伸出窗外向父亲挥手再见,只能朝前探着身子歪着头往窗外看。刚才一直在忙前忙后的父亲正默默地往我这儿看着,但我不确定他是否看到了我,是否看到了我也正在默默地看着他。
车窗外的父亲在车窗中只短暂地停留了一下,不,应该是一闪,如电影切换了镜头一般,不见了,消失了。我回头看看车后的玻璃,想看看父亲是否还在,或者即使已经转身,哪怕是看一看如朱自清写的《父亲》那熟悉的背影。飞驰的汽车激腾起的尘土遮挡了后窗,遮挡了我渴望看到的那一切,我什么都没看到,看到的只是那汽车激腾起的尘土。但父亲在车窗中的短暂停留,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中,定格成了永恒。
三
与最亲最爱的人阴阳相隔、死生两别是最让人痛心的离别。
随着时间一年一年的流逝,父亲慢慢变老了,身体也开始变得不好了,去医院的次数也多了起来。但我每次打电话时,父亲总是说工作重要,他没多大事,家里也有人照顾,要我安心工作。后来我内心也开始不安起来,因为在我偶尔不忙抽空兴冲冲赶到家看父亲时,总是听说父亲因病又住院了。
父亲对于他人,总是有求必应,热心相帮。但自己的事却很少给人说,生怕添麻烦,即使在生病时也是这样,只要自己能动,就不让人陪护。
一次周末回去看父亲,他也正有病住院,晚上我说要陪他,他不让。我说平时回去少,陪护更少,想多陪陪他,尽尽做儿子的孝心。在我的一再请求和坚持下,父亲才答应。
那一晚,父亲和我聊了很多过去的事,从那些事中,我更加觉得父爱如山,也更加敬重父亲。令我意外的是,我仅有的一次陪护竟然感动了父亲。第二天早上,父亲说他写了一首小诗,并说给我听,“老夫患恙病榻卧,小儿陪护夜不眠。父子真情深比海,孝心感动地与天。”父亲深情吟诵着,幸福地笑着,我也笑着,眼睛却早已经湿润了。
让我最担心也最不愿面对的那一天终于来了。
那是初冬的一天,中午一点多时,哥哥给我打电话说,因病住院的父亲想见见我。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我了解父亲,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但我不愿往坏处想,自我安慰也许是因工作太忙好久没回去看父亲了。中午将近两点时,父亲的主治医生也打来电话,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没听清他说了什么,只隐约记得要我尽快赶回去。
妻子也同时接到了电话,驱车几十公里赶到单位接我。当时单位正迎接上级检查,我脱不开身,便让妻子在外面等我。直到下午五点多检查结束时我和妻子才往家赶。刚出发时,哥哥打电话说父亲已经走了。为了让妻子安心开车,我忍住悲痛,让眼泪在心里默默地流。妻子好像从电话及我的静默中预感到了什么,连连追问情况,情急之下加大了油门,车子像飞一样在高速上向前奔跑着。我侧转头看了看妻子,她早已泪流满面。
我用手轻轻拍着她的右肩,说安全重要,劝她不要哭,真忍不住就把车停到路边。我劝说着妻子,忍不住也有些哽咽了。
妻子咬着嘴唇不说话,两眼盯着前方,只是略微放慢了些速度。
赶到医院时,父亲静静地躺在床上,身上盖着一条白被单。我小心地掀起了被单的一角,看到了想我的父亲,也是我想的父亲。父亲还是那么慈祥,只是闭着眼晴,像睡熟了一样,但却永远不会再醒来了。
我握着父亲的手,父亲的手变得冰凉。寒冷的冬天里,我再也不能把冻得发红的小手放在父亲那双带着茧子但温暖的大手中,撒娇般地让父亲给我哈气取暧。我再也不能还没进家门就喊“爸,我回来了。”再也看不到父亲憨憨地笑着,呵呵地应着,再也体会不到父亲一手拉着我的手一手摸着我的头那种幸福的感觉。
虽然刚进入阴历十月,但父亲走的那一天晚上,我感觉特别的冷,全身都是凉的,从头凉到脚,一直凉到了心底。
妻子一直说,家里的事情再苦再累她都不会怪我什么,独有父亲走的那一件事情她无法原谅我。妻子说,她无法理解,我工作的地方离家不过百里,在病危的父亲想见我时却没有及时赶回去。妻子说,因为等我,她虽然离家也不远,竟和我一样没能最后和父亲说说话,没能最后喊上一声“爸",也没能当面送上他老人家。妻子说,这是她唯一不能原谅我的,尽管她也知道这也是我最大的遗憾。
四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父亲走后,留下母亲一个人,在外工作的我也很担心母亲。
父亲在的时候,只要天气好,茶前饭后,便骑着电动车带母亲出去溜达溜达,到广场晒晒太阳,和认识的老头儿老太太说说话聊聊天。即便相互不认识,只要搭个话,一来二去,就熟络起来,再次见面就会像老朋友一样家长里短地聊上半天。天气不好时,父亲和母亲便在家看看电视、做点家务,日子过的一点儿都不让我们担心。
父亲走了,留下母亲一个人。工作的地方离老家不远但也不算近,怕母亲孤单,尽管工作很忙,但我一般一个月左右回一趟老家看看母亲一次,这之间有时间就给母亲打打电话。
每次我带着爱人孩子回家,母亲只要知道了,都会早早地到楼下,像迎接常年不怎么联系也不怎么走动却突然说要来的很亲很亲的亲戚一样,兴奋而激动。
一看到我们的影子,八十多岁的母亲仿佛瞬间年轻了一样,远远地迎上来,脚步也变得轻快了。上楼时,母亲又是摁电梯,又是开门。进了家门后,又是洗水果,又是拿饮料,忙得不亦乐乎。待到做饭时,母亲亲自下厨,还不许我们和她抢,她说她做的饭我从小就爱吃,每次都吃的肚儿圆。母亲说她愿意做给我们吃,愿意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吃。
女儿见了奶奶很是亲热,又是拥又是抱的,母亲忙完坐下后女儿总是懂事地用她的小手帮母亲捶捶背捏捏扃。母亲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花,一直快乐地开着。
在外时,见了老家的同学朋友,他们总是说回家联系,待到再见时,听说回了家没有联系,也总是责怪说,不联系可是瞧不起人,并反复强调下次一定要联系。
我不善应酬,也不喜喝酒,又不愿烦扰他人生活,其实更想陪陪母亲,陪她说说话,陪她聊聊天,即使陪着母亲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呆在家里,感觉也是幸福的。
母亲看上去很享受这忙和不忙的所有一切。其实这一切我也很享受。
每次要走时,我都有点不舍,而母亲也都会在出门时偷偷地抺眼泪,尔后讪笑着反复问一句话:下一次啥时候回来呢?我会装作漫不经心地说只要不忙就会回来。
我们走出好远好远回头看时,母亲还站在那儿,如我上大学远行时在村口送我的情景。这时我也会背着妻子和孩子,偷偷地揉揉眼腈。
五
妻子这些天总是心神不宁的,因为她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岳母要走了,要去青岛照顾即将出生的孙子了。
也难怪,40多年了,妻子没离开过自己的母亲半步。结婚之前就不用说了,妻子和母亲一块生活一个单位工作。结婚后,妻子调到了我所在的城市。女儿出生后,妻子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很是忙活。在妻子的一再恳求下,岳母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过来帮着我们带孩子,这一帮带就是十多年。
相伴40多年的母亲要走了,妻子自然是舍不得。
从一年级开始,妻子给女儿报了钢琴班。初始学时,那些古古怪怪的“小蝌蚪”很是难为孩子,学不会时,好强的女儿还会哭鼻子。
妻子和我上班都比较忙,因而每次都是岳母陪孩子去上钢琴课。
岳母曾经担过数学课,擅长的也是数学,还被评为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但对于音乐基本是一窍不通。人过三十不学艺,年近花甲的她因不忍心看到孩子学不会时的那股难受劲儿,每次上钢琴课时,便在旁边跟着学,回到家后又和孩子一块复习一起练习。家里没有钢琴,岳母就用笔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88个黑白相间的键盘,陪孩子模拟敲打练习。
开始的一段时间岳母比孩子学的快,都是她先学会教孩子,后来,好强的孩子居然超过了她,有时还成了她的“老师” 。如今女儿已经过了钢琴八级,正打算向十级冲刺呢!
陪伴了十多年的姥姥要走了,孩子自然是舍不得。
票是半个月前就订好的了,随着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有关离别的话题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每次转到这个话题上时,说笑声便戛然而止,空气也如凝固了一般。大人们不说话,孩子却弊不住,便撒娇似地央求姥姥能不能不走。
其实,岳母自己也是舍不得。要走的前一天,岳母说她改签了日期,往后推迟了一周。妻和我听说后,很是感动,而孩子高兴的几乎要跳起来。
时间过的很快,一周时间眨眼就过完了。火车是夜间将近零点的,家离火车站只有十多分钟的路程。老人要我们休息会儿,但我们不想睡,都想去送她,谁也不敢睡,生怕睡过了点。
十点多点时,没熬过夜的孩子终于坚持不住了,临睡前还反复给我说走时一定要带上她。临出发时,看孩子睡的正香,我推了几下喊了几声,孩子没一点儿反应。岳母走过来制止,也就只好作罢。
去车站的路上,我们给老人说要照顾好自己,老人则反复叮嘱我们说一些孩子学习生活上的注意事项,比如,孩子哪个数学公式掌握的不好,做题容易出错;孩子的钢琴课改到啥时间了,需要几点去送几点去接;孩喜欢吃什么,在哪儿能买到……妻子和我连连答应着说知道了记住了。
到了车站,妻子去买了张站台票,交给我说母亲带的包太重了,让我进站送到车上。包也没多重啊!我接过站台票,疑惑地看了看妻子,她正摘了眼镜转脸拭着眼。我随即明白了,赶紧接了票拎着包陪老人进了站,检票、上车,找到座位把包放好,匆忙下了车。火车缓缓启动前行,我隔窗向岳母挥着手。
出了站后,妻子问我说火车走了吗?我说走了。妻子顿时泪流满面。
我走上前抱住妻子。妻子伏在我的右肩上,不停地哽咽着,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我最亲最近最爱的人走了”。我没有说话,只是用左手轻轻拍打着妻子的后背。
六
送岳母一回到家,妻子就来到岳母住的房间,人去屋空,妻子又禁不住流泪了。躺到床上,妻子还在抽泣,我则想着几个小时天亮后孩子醒了又会怎样,迷迷糊糊睡着了。
天刚麻麻亮,孩子推门进来了,揉着惺忪的睡眼,嘟嘟囔囔埋怨说:“老爸,送姥姥你咋不喊我呢?咱们可是说好的一块去送的!”
“你睡的太死了,我又喊又推的都叫不醒你,还有姥姥不忍心让喊哪!"我看到孩子眼中已噙满了泪水。
孩子从小就是遇到离别会伤感的人。
前不久收拾东西时,无意中翻看到老照片,照片是十年前妻和孩子在火车站相见,妻子哭的稀里哗啦看着孩子,孩子嚎啕大哭着,头却努力地扭向别处。
那时孩子才两岁多一点。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几年没休过假,当时好不容易请了假,很是放松。远在广东湛江的朋友极力相邀去广东海南看看,便动了心。妻带孩子很是辛苦,也想出去转转,便把孩子交给岳母照看。
朋友安排的很好,广东海南之行也很是开心。不过在三亚旅游时,看到有游客背着孩子,冷不丁讲:我出来旅游,怎么舍得离开他……
妻子是个代入感极强的人,此情此景,让她立即想起了女儿,后悔出来没带上孩子。妻子为此难过了起来,也影响了余下的行程。我们无心再转,便买了票踏上了归程。
途中,因为想早点见到孩子,便打电话让二哥二姐带孩子在火车站等我们。
下车后,妻子急急地走出站,远远地看到孩子,便小跑着迎上去张开双臂打算热烈拥抱。孩子见到我和妻子,先是怔了一下,继而大哭起来,但见妻子拥抱时,却有些排斥地把头转向別处。妻子也跟着哭了,哭的比孩子还痛。
我内心五味杂陈,但没忘拍下这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我们和孩子永恒的回忆。
孩子两岁半上幼儿么园时,开始的分离无疑是最难的。听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妻子也情不自禁泪如雨下。在一天天的哭喊声中,孩子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每天晚上去接她时总是欢快的扑倒在妻子的怀中,明亮的大眼睛里是思念与欣喜。回家的路上,母女俩你一句我一语的说着幼儿园的趣事。在夕阳的余辉中母女俩一高一低的欢乐背影成为黄昏中最美的一幅图画,镶嵌在宝宝快乐的童年日子里。
上小学后,基本都是妻子送孩子,我也偶尔送一两次。牵着孩子的手,到校门口后,把沉重的书包给她背上,不停地叮嘱,要多喝水,要听老师的话,…….每一次,仿佛都是离别,目送她瘦弱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为止……常常,走几步,她也会回头摆摆手。风来雨去的,每一次分别,都觉得有些舍不得。
春天来了,春天又走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天天站在学校门口,目送她的身影消失在我的视野,树一样默默无言。
如今,孩子小升初将要离开我们了,别离的伤感愈发强烈。细细想想,子女就像风筝,思念就像父母手中的线,作为父母,想让孩子飞的更高,但又会时不时的拉一拉手中的线。
其实,每个人每一天或许都在经历一次次离别,只是觉得有些正常平常而无感伤罢了。
宋朝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这样感叹别离的无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既然古难全,何必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