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是一本故事性很强的书,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沙乡当地从1月到12月的一切变化。神奇的自然景象在他的笔下被一点一滴地细致描绘出来,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大地与生存其上,与之休戚与共的人类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1. 描写性的作品本身的内容对读者来说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需要读者来更深刻地体会。《沙乡年鉴》这一点的处理对读者并非十分友好,初读可能会陷入描写性语言而非其内涵所在。
2. 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自古便存在。在《古诗词中的地球与环境》一书中亦然有阐述。这里补充了以全球眼光考虑下的国际普遍存在的农业困境。
3. 环境的本质在思想,思想的关键在教育。因此教育是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途经。
4. 农业是基。农民是本。我们一定要在工业化信息化的浪潮中始终、继续、坚信、这一点,才可以确保未来一个世纪乃至几个世纪内的全球(粮食)安全。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1. 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人类与土地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我认为目前的研究依然不足以解释这个问题的核心。否则《沙乡年鉴》中描述的人与自然关系,就不会给我带来像我阅读时所感受到的,那么巨大的冲击了。
2. 人类是否应该干预荒原的自然演替?
3. 透过现象看本质——沙乡年鉴讲的究竟是什么故事呢?
后记
其实,就沙乡年鉴中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我们身边的每时每刻,每一寸土地、曾经的,或者,正在发生的,难道还不足以写成另一部《年鉴》吗?甚至,都不用说是年鉴,一旦写出同样角度的作品,我们在文学性和故事性,趣味性上,甚至依然将会有极大的概率,超越原著。毕竟,沙乡年鉴,是在互联网和教育平民化,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前,便写就的。我们在评判前人的著述时绝不应该想当然,更不能够,以今天的资源、背景、眼界和发展,来要求前人的理论足够完善以达到超越时代的要求。
那么,所以,沙乡年鉴此书的独特性和超越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在我个人看来,这个问题,不妨交给那个时代的人来评判——在一个以工业技术,发达农业为要求标准的时代里——这样一种关注自然,回归自然,帮助自然,乃至渴望保护自然——的思想——本就极其来之不易,能够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这种与世俗不同的观点,第一,我是极其敬佩作者本人的;能够在保有这种观点的前提下,继续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进一步观察,全面记录,不惜牺牲许多个人利益,和当世的幸福——去换取更多人更多灵魂的觉醒——这是一件多么有价值又勇敢酷炫的事啊!第二,我真心认可他的这份令人羡艳的事业!——第三,作为早期的观察者和研究者,不惧枯燥,无谓辛苦,坚持完成,并且整理集结初版,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常人。不是说,文学水平不够的人,就不能够写作,而应该这样说:文学功底不足但依然坚定自己内心的高贵品格,坚持为自我的完善而不懈奋斗的人,是最美丽的,这样的人生,也是最精彩的。这样的作家,也同样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这些,全部的智慧与勇气,全部的热爱与奉献,是足以超越时代的,更是能够直击心灵的!真正的!历史之馈赠!我为有幸读到这样一部杰作,而感到无比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