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可以说是今夏国产电影中的一匹黑马,而且是毫无预兆地冲出来,又昙花一现地收了官,可谓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各路媒体评价一边倒,几乎全部被它征服,自然也是吊起了无数影迷的胃口,我也是其中之一。
终于有时间看了一遍之后,我的感受只有一个:随性。整部影片情节虽然简单,人物表演也很单调,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戏剧冲突,但却不像以往那些文艺片,沉闷的让人透不过气。我是累了一天,在睡觉之前看的,居然也没有睡着,看完之后还感觉很精神,或许就是被影片的率性而为感染了。
这部片到底有多随性,容我慢慢梳理如下。
1.任性的演职员表
这是影片第一个表现随性的点。就在开头不久,画面定格在一个老旧的电视机上,电视画面则滚动的是本片的演职员表,主角陈升还一个个地念出来。
以往的电影演职员表通常只有两种表现方式,要么在开头都打出来,这是老电影惯常使用的方法;要么就放在影片结束之后,近年的好莱坞大片都喜欢这种方式。作为影片的一部分,之前也有很多影片尝试在演职员表上玩点花样,最典型的莫过于以漫威系列电影为代表的片尾彩蛋,硬生生逼着你把长长的演职员表看完。但是像《路边野餐》这样,让主角直接把演职员表读给你听,还真的是第一次见。
陈升那充满忧郁感、颓废感的低沉男声,不仅仅是读了个演职员表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将原本不在状态的观众拉到了影片的氛围之中。这一手玩法,既新颖,又随性,还非常有用,不得不令人佩服。
2.史上最率性的长镜头
第二个随性点更不用多说,就是那个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可以载入电影史册的超长长镜头,也是整个影片最出彩的地方。
42分钟的长镜头,行云流水,豪不拖沓,无比随性。虽然内容极其平淡,摄影技术也很低劣,但是代入感很强,演员不出戏,观众又能入戏,这一点就非常难得。特别是长镜头最后,陈升那一句“像梦一样”,一下子提高了格调,抖出了时空穿越这个设定,观众也突然一醒,原来这整个长镜头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可不是吗,仔细再回想,这一段酣畅淋漓的长镜头,还真就像在梦里才能见到的一般。
说实话,我不像很多影评人那样,对长镜头特别感兴趣,觉得有个炫酷的长镜头就算是神作了。很多好评无数的长镜头我都看不出什么感觉,包括那个被推崇到极致的《真探》第4集片尾长镜头,在我看来顶多就算是摄影师技术比较高超罢了,真正对剧情起到的推动作用其实寥寥无几。而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服务于影片,那也只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
相较之下,《路边野餐》的这个“劣制”的长镜头,我看的反而更有感觉。因为不管拍摄技术怎么样,这一段长镜头是整个影片的核心。假设不采用长镜头的方法来拍摄,这一段剧情还是会在,但是就不会显得那么统一,不会与之前和之后的现实情节泾渭分明。这样一来观众反而会被搞糊涂,不知道到底在讲些啥。说实话,如果不是用这么个方法来处理这段梦境情节,我恐怕早就在影片放到一半时放弃了,太枯燥了毕竟。所以,这个长镜头的运用,也不仅仅是导演的随性而为,同样有他的深思熟虑在里面,自然也是值得敬佩的。
3.诗
第三个让我感觉到随性的点,就是贯穿全片的那些晦涩难懂的诗句。看起来就像是通过抓阄胡乱拼凑出来的词句,但居然还有一点韵律在里面。经陈升那沧桑颓废的声音一读,又别有一番意境,很贴合影片的基调,甚至可以说是强化了影片的基调。
这些诗句就像一条长长的绳子,贯穿整个影片,观众沿着这条绳子,就不至于半路脱出影片营造的独特氛围。所以,这些诗句也不仅仅是展现影片的文艺范儿那么简单,它们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于这些诗都是啥意思,或许只有导演自己明白,或许连他也不明白,管他呢,随意吧,没有必要把什么都搞得一清二楚。
4.小茉莉
一部让人牢记于心的电影,必然有一段令人难忘的音乐。在《路边野餐》里,挑起这个大梁的,居然是一首魔性的儿歌《小茉莉》。这首很多年前的台湾歌曲,被导演用在了他划时代的长镜头中,可见他是非常重视的。
但是为什么要选这段音乐作为背景?是他请不起配乐师?还是说他做不出最称心的配乐,干脆就随性一把,弄个好听好记的儿歌上去算了。我也确实没搞懂放这段歌曲的意义。包括陈升后来给理发妹子深情献唱一首,也是这首《小茉莉》,五音不全,调跑到山沟沟里也就罢了,可是正常情况下表白不都是唱的情歌的吗?献一首儿歌是个什么意思?难道说这首歌之前在他们俩的感情中起到过一些特殊的作用?导演只告诉我们,陈升夫妻俩以前喜欢跳舞,难不成他们用的配乐就是《小茉莉》?
越深究下去越觉得不可理喻。这其实也是本片的一个特点,就像前面说的那些朦胧的诗句一样,没有必要都搞得一清二楚,那样反而会破坏了整体的氛围。
故事很简单,情节并不复杂,人物表演也都自然朴实得如同纪录片一样。但是整部影片所营造出来的那种压抑、虚幻、荒诞的意境和氛围,却从始至终不曾淡化。所以有人说,这部影片的重点不是剧情,而是导演在尝试一种全新的影视表现艺术,他想要通过电影来表达出内心的种种情感,要让观众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他所感受到的。至于影片,它只不过是一个载体,剧情什么的都是辅助,意境才是主体。这样看来,就算是把《小茉莉》换成《春天在哪里》,也没什么大碍,完全就看导演心情了。
5.片名
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最大的疑问就是:片名跟电影有啥联系啊?我在没看之前,也一直以为影片里会有几个人一边野餐一边讲故事啥的,谁知道看完之后才发现,根本就没有野餐什么事儿啊,片名跟内容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后来网上一搜,才知道这片名居然是导演随便取的。
原来的片名叫《惶然录》,出品方觉得不好听,导演干脆就把他下一部影片的名字《路边野餐》拿来用了。这真的是让人无语了,片名跟电影没有半毛钱关系,就是这么随性,害的好多影评人想破脑袋也分析不出片名的含义。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来,也算是开了一个眼界。
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导演的意图,他的目的不是讲一个好故事,而是营造一个意境,连剧情都不重要了,还在乎片名干什么。
总体来说,从这部影片中,我看不到拘束,看不到套路,一切都是导演随心而动,但影片的基调却又始终不偏不移。这彰显的是导演那种敢与尝试,不愿向常规妥协的气质,又有他独到的掌控能力。这种创新意识是难能可贵的。毕竟现在的国产电影市场,放眼望去,全是一成不变的套路,怎么能赚钱怎么来,完全不顾及电影本身的质量。
从这个角度看,《路边野餐》既是毕赣自我的一次尝试,也是他向目前国内电影行业的一次挑战。大大小小的奖杯和媒体一边倒的赞誉,是毕赣胜利的旗帜。我相信,他不会仅仅满足于这次的成功,而是会继续沿着他开辟的这条路摸索下去。期待他能够拿出更好的作品,给中国电影一个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