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不是蒙氏幼儿园的信徒,只是关心蒙氏幼儿园背后的教育理念。
01 这家“儿童之家”条件简陋却成才无数,到底是什么原因?
1907年,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罗马开设了第一家“儿童之家”。
当时“儿童之家”资金短缺,硬件条件非常差,老师没有正规的教育执照,儿童大多来自贫困人家。“儿童之家”的赞助商是一家房产商,它支持成立“儿童之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有地方可去,不至于到处乱画损毁墙壁。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罗马“儿童之家”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儿童。
有一次,意大利首相的女儿和阿根廷外交官想来参观罗马“儿童之家”。他们担心幼儿园有所准备,于是特意叮嘱玛利亚·蒙特梭利不要告诉这些孩子们他们来访。
这两位来访者到“儿童之家”当天是周末,“儿童之家”并不开门。可是,有一些孩子在“儿童之家”的院子里玩。这些孩子看到有人来参观幼儿园,大大方方的告诉他们“儿童之家”今天不开门,然后找来负责人取了开门钥匙,让来访者进入到“儿童之家”中来。之后,他们有条不紊地在教学区自主活动。
孩子们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待人接物上,同时体现在心智的成长方面。
某天课堂上,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到墨西哥发生了自然灾害,有几千人丧生。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语句:“因为我是孩子,所以无能为力。假如我是成年人,我愿意帮助受难者。”要知道,这些孩子刚到“儿童之家”时,都不认字。短短的时间内,他们不仅学会了写字,还能够顺畅流利地用小短文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而且文字中展现了善良和真诚。
蒙台梭利博士将“儿童之家”教育理念推而广之,最终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蒙式教育法。她的教育理念让她收获了无数赞誉。英国教育学家曾经称她是:“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社会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如今,全球2万多所蒙台梭利幼儿园蓬勃发展,受惠于“蒙氏教育法”的孩子千千万万。中国的很多“富人”或新兴中产阶级,都把“蒙氏幼儿园”作为孩子教育的首选。
甚至连英国王室都对蒙台梭利幼儿园宠爱有加。哈里王子、威廉王子小时候,戴安娜王妃为他们选择了蒙台梭利幼儿园。多年后,等到乔治小王子上幼儿园的年纪,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也为他选择了蒙台梭利幼儿园。
受惠于“蒙氏教育法”的谷歌的创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说:“成功不是来自斯坦福,而是蒙特梭利教育......”
为什么蒙台梭利幼儿园“悄然走红”?玛利亚·蒙台梭利所写的《童年的秘密》给出了答案。
02 解密童年秘密,学会爱和理解
你会不会觉得孩子有时候很奇怪?
明明前一秒钟还在开心的咯咯大笑,下一秒他可能会突然泣不成声,有时甚至还会哭得无止无休。关键是,我们还常常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哭!
蒙台梭利博士告诉我们,孩子哭闹不会无缘无故。我们觉得莫名其妙,是因为我们不懂孩子。
有一次,蒙台梭利和一个家庭一起出去玩,孩子突然哭个不停。孩子的父母用尽办法都不能让孩子停止哭泣。蒙台梭利博士劝孩子的妈妈穿上外套,孩子神奇的停止了哭泣。
一岁到两岁的孩子渴望安全感,对于秩序有超乎寻常的要求。在他的心里,妈妈应该要穿上外套。所以,当妈妈因为天气热脱下了外套后,孩子一直哭泣。成年人觉得孩子的思路难以理解。但对孩子来说,他有自己的行为逻辑。
我们觉得匪夷所思的背后,是孩子成长的规律,是一个我们听说却从未认真思考的名词“儿童敏感期”。
蒙台梭利博士还发现了很多关于儿童的“鲜为人知”的事情:
一岁左右的孩子,会对颜色鲜艳的食物特别敏感。而一旦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到了两岁左右,关注的焦点就会转移到小的事物。有一次,玛利亚·蒙台梭利发现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在花坛里坐着,身边有颜色鲜艳的各种鲜花,但是这个女孩却一直关注着花坛里的一只小小的蚂蚁。原来,她到了对“微小事物”观察的敏感期,蚂蚁很小,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从一个敏感期迈向另外一个敏感期。
那些孩子成长中的“小细节”,你关注到了吗?
我们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爱。爱的前提是理解。
因为深爱,学习懂得。
03 打破“上帝视角”,学会敬畏生命
在成人的世界里,有很多既定的思维模式。
做一件事情,要询问意义。开始工作,要计划安排。关注成绩,要评判得失。
于是,不少人把这种“习惯”带到了育儿中,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按我们的选择去做:按照我们既定的时间去休息、去玩耍、去训练。
比如,孩子小时候会尝试着学习穿衣服。但因为年纪小,精细动作发展地不好,所以穿衣服的速度非常慢。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为了省事直接帮他穿好衣服,可能就会“好心办坏事”。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也都做不好,不敢再尝试新鲜的事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支持和鼓励孩子,并且容忍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的学习。
又比如,孩子正在聚精会神的玩某个游戏,父母觉得这个时间段孩子应该休息,强行让孩子去睡觉。这种做法干扰了孩子正常的活动,也不利于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正确的做法是“放弃”所谓的睡眠训练,把是否睡眠以及睡眠长短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再比如,孩子进入了对微小事物敏感的阶段,我们就没有必要用各式花里胡哨的东西强行吸引孩子的注意。而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观察图片中小得几乎看不见的小汽车,留意大自然中的一个小小的蚂蚁,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学习。
生命有自己的节奏。就像竹子,你种下它,可能四年它都没有任何动静。然而,第四年的某一天,它突然破土而出,用飞快的速度长到20米。
你希望让竹子一年长5米?不可能。孩子也一样。
蒙台梭利博士说:“成人有成人的工作,孩子有孩子的工作。”
孩子的工作是用力成长,用他们自己的节奏成长,用生命最本真的样貌去生长。
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无权去干扰和打断孩子。
学会敬畏生命,才是成熟的父母。
04 善用加减法,学做明智的父母
我们从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是基本功。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真的懂得什么时候做加法,什么时候做减法吗?
需要“加”的是自由的环境、合适的玩具。
孩子需要比较大的活动区域,自由安全的玩耍;需要阳光充足的教室,让他们视野开阔、身心健康。甚至他们使用的物品也要和身高相匹配,有小桌子、小椅子等小型家具。最好还要配备合适的橱柜,让孩子们能够轻松打开、选取自己喜欢的玩具。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的社会化需要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游戏,孩子们观察模仿单个成年人,注意游戏对方的反馈,完成社会化的第一步。第二个阶段是比赛,孩子们在团队中学会融合和协作。
时下有个很流行的词汇叫做“游戏力”,和蒙氏教育法不谋而合。配备适合孩子的玩具,帮助他们成长。
需要“减”掉的是我们的功利心和掌控感。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提到了一个例子。在儿童之家,一群孩子集中在一起,看着一盆水。一个小孩想挤进去看,但是人太多,他怎么也挤不进去。于是,他搬了一把凳子,想站在凳子上看到里面的情景。老师发现了这个小孩的行为,把孩子抱了起来,帮助他看见那盆水。可这个孩子并不开心。
玛利亚·蒙台梭利主张要淡化老师的主导作用,倡导在教育中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希望老师更多地观察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对孩子提供协助。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和试错的过程。其实,不仅仅是老师,我们每一个父母都要提醒自己——不要用“武断”的帮助,打击了孩子小小的探索,剥夺了孩子通过努力实现愿望的“成就感”。
想把日子过好,要把握轻重缓急,会做加减法。
聪明的父母,在育儿中也擅长做加减法。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的确,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然而,养育孩子却需要修行。想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就需要了解“童年的秘密”,顺应“童年的秘密”,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最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