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家时不小心碎了一个葫芦瓶,本来是一对,现在只剩下孤零的一只。想起十多年前精品在3月刊出2004年4月9日将举行读者藏品鉴赏会。好友曾送我宝物 - 一件菱形双耳彩陶罐,属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年。于是拍照报名。后来接到电话通知让我亲临现场。第二次又接到电话告之带好有效身份证件。
周六一早我背着我的宝物上了路,一路上仿佛去追寻数千年前的光景。想象着4000年前,这只罐不知在那个祖先的手里捧过,也许就是他们的饭碗和酒杯,这千年的光阴让我有些恍惚。
8点40到了海淀文化艺术大厦精品报社的大厅,已是人头攒动,熙攘热闹,不过秩序井然。有的人的宝贝比较大,立在地上。精品的工作人员开始让我们在登记本上签到。每人发一个精品购物指南的不干胶贴,贴在醒目处,以备保安查验。
时间还早,我占据了右边第一排的边座。旁边是一对老夫妇。先生一口江浙普通话,是退休的科研工作者,太太是地道的北京人,两人各带一件宝物。太太说她先生买了好多鉴宝的书,贵着呢!看得出嘴里虽怨着,但心里骄傲着。正聊着,我发现自己的手机快没电了。我问一个工作人员,能否帮我借到索爱的充电器,他问了一圈,没有。这时我们俩都注视着对方,感觉很面熟。想起来了,2000年3月精品组织读者去密云植树我们俩在一个车上,坐在一起。那时他是组织者。我说你还在这里?他说这次鉴宝活动就是他组织的。他叫葛军,现在是策划部的主任。于是聊了起来。原来上午已挑出五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进行鉴定。其中一件说是龙袍,从国外收回来的,不知是真品还是赝品,待会儿就能见分晓。
上到7层,靠西是一间很大的玻璃房,门口站着保安,第二道关卡。玻璃房里正前方是前台桌,上面南北各摆着一台液晶显示器,墙上是精品购物指南醒目的Logo。右手边是第二道签到处,年轻美眉轻盈地立在桌后,桌上是印好的活动须知。小姐问我是藏家还是媒体。本来想冒充媒体,但还是老实回答是藏家。于是在活动须知下按要求签上大名和身份证号。精品的美眉非常温柔,清新,给人很舒服的感觉。房间里已有三个摄影师在装镜头。其中一个又高又壮,圆圆脸,戴副眼镜,成熟中透着稚气。另一个干巴瘦高,脸上棱角分明,像是经过雕塑家的手,头发长长的在脑后束成,同样架着一副眼镜,尽显职业摄影师的风范。还有一个最帅的,身材高细有型,穿着随意的休闲外套和发灰的牛仔裤。他的脸很精小,五官搭配合适,头发全部往上竖着,怒发冲冠的样子,但表情却是温雅淡定,牙齿白若皓月。后来我请他给我照了一张单影,赐了张名片给他,请他发到我的信箱里,不知何时可以收到。
南面是整面的落地窗,窗前是一个三人皮质沙发并排一个单人沙发。房间的西墙是错落有致的花墙,北面有一个主讲台,台上呈八字置了两张桌子,桌上立着名牌,左边从左至右是宗凤英,马未都,李久芳,右边接过来是叶佩兰,古方,许忠陵。整面墙是活动的主题。东面墙是精品历年封面,第一张是刘德华和张柏芝的合影,1993年创刊词。接下来是巨幅的大头照。分为春夏秋冬系列,陶虹一袭花衣代表春,朱茵着比基尼代表夏,好莱坞影星艳丽代表秋,陈坤着粉衣代表冬。还有徐静蕾,赵薇,周迅的照片。
活动开始,葛军是主持人之一。介绍了专家后,年轻的郭副总编致辞。他说活动咨询刚一登出,一天之内就收到了一千多位读者报名,后来选了100多位参加。对于收藏来说,举办这次活动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想给藏家搭建平台,切磋技艺。另外还有一个自私的想法,对于所有精品的参与人员来说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收藏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产业。为什么说古老,因为中国有灿烂的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史,为什么说年轻呢?因为和五千年的文明史相比我们的收藏史不相称。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所有参与者的素质有待提高,精品乐意在这些方面与这些专家与爱好者一同推动这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一个上来的是韩先生,呈上的是吴昌硕的书法。他说是舅舅的藏品,人在澳大利亚,他希望是真的,否则舅舅会认为他掉包。许忠陵先生鉴定了很长时间,因为书画不太好鉴别。葛军在一旁给紧张严肃的空气注入点轻松的元素。他说我怎么看着这么新啊?言下之意是假的。结果出来是日本裱,不是本土裱,很新,印章也不像真的,初步讲像印刷的。台下一片哗然。韩先生说就怕他舅舅怀疑他掉包,因为他一直相信这幅字是真迹。
第二个上来的是曹女士,是瓷器笔筒。此物是亲戚欠钱抵的债。叶佩兰先生鉴定,觉得是一个真品,非常好,是晚明到清初的青花笔筒,也可以定位成晚明崇祯。它有几个特点:这种笔筒是晚明时期出现的,另外开釉很白,明末清初的青花瓷器釉面的坚实感是很突出的特色。青花纹路画的是山水,画功非常好,而且已经开始运用“春法”绘画山水,立体感很好,青花的颜色也比较浓艳,比较深沉。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在这个笔筒的底部是沙底,但是不是很平整的底,有点微微下凹这是明末清楚笔筒的特色,这个笔筒是非常好的宝物。曹女士很激动,台下观众也在猜测此笔筒当时抵了多少债。
第三个是刘小姐带上来的犀角杯,祖上传下来的。看上去像是一个碗,但祖上一直说是杯,爷爷在的时候只用过一两次。她想如果是真的应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李久芳先生鉴定完后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犀角的知识。犀角是一种珍稀动物的角,现在这种东西一般在市场上不允许再流通了。这个东西在历史上就发现的比较早,大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犀角制作的器物,到后来更加发展。到宋代的时候它发展的比较突出,宋代的时候这种犀角杯比较多,明朝因为永乐时期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时候,从国外和文化交流带回很多犀角,犀角可以作为非常珍贵的药材来使用。明代嘉靖万历这个时期特别发展,有钱人都想用这个东西来饮酒,因为它是一种纳凉的物质,它可以把酒精消掉一部分,人们用它饮酒可以降低酒精对于人体的损害,这样拿犀角做杯子,所谓犀角杯就是把它做上部的小尖去掉,这样构成一个天然形的犀角杯的样子。这个杯子有这样的作用,而且这个材料比较珍贵。现在的犀角大部分是在非洲地区和亚洲地区。它的鉴别可以说上面有一种很细的“蟹脚纹”,像螃蟹爪子尖端部分的纹理,那种纹理一个一个竖着,所以蟹脚纹是犀角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从上到下犀角有一个黑的黑心,一点通像一根线一样,这是它的一个特征。根据这些方面,还有它与其他的角比重比较大,拿在手里感觉比较重,同样的东西它的比重要大得多,所以拿在手里觉得比较沉重,因为它的密度比较高,长的比较细腻,所以拿起来比较重,而且很柔和、光滑,手感很好也是犀角的一个特点。 那么这个碗开口比较大,直径大了一点儿,碗壁相对比较薄,上面的纹饰还是比较清晰,底部这个位置还有一圈比较黑的特点,所谓从上到下都能够相通的特点,这个碗是犀角杯是没有问题。从器形来看,这件东西应该是清代初期的。大约也就是300年左右的时间,清代比较早期的。因为这个碗没有其他更多的花纹。是从器形来评价是清代早期的物品。这个犀角杯是真的。我真想上去看一看,摸一摸。
这时有位腼腆的先生拎着一个公文包上了台。主持人说你的宝物呢?他说就在包里。只见他从包里掏出一个瘦壶,说是朋友托他来的,就是想问问这是什么东西。这回是请马未都先生鉴定。马先生很幽默。说:你就想知道它叫什么,是吧?这肯定是壶呀!我没叶老师幸运。他碰到一个真的,我碰上一个新的(众人心领神会)。我们简单的说一个壶的知识,今天简单的说壶都有是有壶嘴的,但我们早期的壶是没有壶嘴的,汉代以前的是壶是哪进哪出,我们残留了一个古代壶的概念,就是过去的暖壶就是哪进哪出。我们后来对这种东西的概念叫瓶,有人叫暖水瓶。这肯定是壶。这就是大进小出,这个造型对于我们来说有一些怪,因为过去这个东西是少数民族用的,之所以做成瘦长型的是为了便于携带的,少数民族的壶不是瘦长就是扁的,也叫多木壶,这个壶是藏族的,现在去也能碰到,对于这件东西来说鉴定不是很难,严格意义上来讲,真正重要文物的鉴定会不是我们拿一个放大镜,几分钟就可以解决的,鉴定是一门比较深的知识,越往上爬就越难。就像爬珠穆朗玛的很少,爬香山的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