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教育,如同一路上吟唱着的古老叙事诗。这首诗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常常扣人心弦,流出新意;教师,就是路上的一盏灯,任凭行吟者从你身边缓缓走过,即使这盏灯并不一定璀璨耀眼,但一定也要给学生带来光明和希望。
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有感
先前,我读过吴非老师的另外两本书,一本是《不跪着教书》,另一本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完他的这三本著作后,我感觉吴非老师就像一个头脑冷静、理性从容的智者。他结合几十年的教育经历,条理清晰地讲述他的教育情怀,透彻分析现在教育中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尤其是这本《照亮校园的常识》,是他退休之后写的,更能让他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分析点评,增加了诸多客观性。
读罢全书,掩卷深思。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反思我的收获和感悟。
一、做一个“目中有人、心中有光”老师
吴非老师说,在生命历程中,人会有不同境遇,教育品质的差异有可能影响受教育者在未来社会的生命质量,影响他们的追求和对幸福的认识。教育使人崇仰精神的高贵,同理,在价值观混乱的状态下,扭曲的教育也有可能让人走向鄙俗平庸而浑然不知。
诚然,在“分数至上,成绩第一”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我们很多老师都把目光紧紧盯在了学生成绩和名次上。为了追求成绩,我们又有多少学校和老师不停地向学生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结果,学生对于学校和青春的记忆,只有一张张试卷,一双双无神的眼睛,一段段痛苦的经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这样一些元素:人,人性,生命,仁爱,友情,善良,正直,诚实,坦白……有这样的品格和修养,当他们站立在社会时,就能有公民姿态,有担当。一个成天翻看学生成绩册唉声叹气的教师,一个因学生家庭背景而生出势利眼的教师,一个只知道鼓励学生“拼搏”、追求“成功”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一盏明灯的。只有我们心中有地平线,眼中才会有光。
二、做一个注重养成学生习惯、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的老师
怀特海说,当一个人离开学校,把学校教给他的知识忘掉,“剩下的是教育”。吴非老师认为,学生的习惯,如果在离开学校后就逐渐消失,则不成其为“习惯”,以应试教学为目的培养出的“习惯”,在考试结束之后就会弱化,消失,偶有遗留,则只能是功利的心。
而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哪些是学生好习惯呢?做事有计划,想好了再做;讲话前能迅速拟出简要提纲;生活有规律,按部就班,能从容应对意外事件;零碎时间不浪费,有统筹意识;不迟到;记忆力强,不完全靠天赋,使用记事本,有随手记录思考碎片的习惯;东西摆放有规律,使用草稿纸也整整齐齐;总是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尊重他人,有倾听意识;说话和写作,有听众和读者意识,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遇事做决定之前能三思,尽可能周密地考虑细节,预见有可能的突发情况;遵守公共规则,在有可能发生危险和伤害的地方,小心谨慎;不做有可能发生危害他人的事;对妨碍他人的行为表现出厌倦,对破坏规则的行为不宽容;言而有信,不拖拉......培养、培育学生的好习惯,我们教师要有“培”的意识,也要具备“培”的能力。“培”的方法很多,鼓励,暗示,表扬,规训……
三、做一个做学生表率,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
关于表率的作用,吴非老师是借用家长来阐述的。他这样说道:家长有什么样的文化教养,对孩子的学习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我当教师多年,见过各种不读书不学习却自以为是的家长,你根本不敢相信他受过教育,也能拿出文凭。他们或者喝酒成瘾打牌成瘾,终日无所事事,和教师谈话时也心不在焉地玩手机。家长自己为什么不做个读书人呢?不要总是推托工作忙,不要总是说家务重,一个爱读书的人根本不会给自己的懈怠找理由;也不要装,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你骗不了他。你把他送到“课外阅读兴趣班”,自己坐在马路牙子上玩手机,蠢不蠢?
其实,我由此想到,在学生面前,我们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自习期间,静悄悄的教室里,学生们埋头学习,如果此时老师坐在讲台上不停地刷手机,是非常不和谐的一个场景。如果师生们都沉浸在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世界里,时间一分分悄然流逝,这过去的每一刻都这么静谧而有价值,整个教室也都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学习场,吸引并促进着每一位师生的成长。我相信,老师在教室里是刷手机还是读书学习,对于学生学习效率和状态会产生一定影响的。还有,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迟到,做事要有条理,不拖拉,如果我们能坚持做到准时上课,按时下课,不拖堂,自己的办公室、办公桌收拾得井井有条,就会在无形当中给学生做了表率,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才能带领学生一起成长。教师专业底子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桶水,而应当是奔腾的江河。一名教师不能继续学习,必然丧失“教”的资格。教师应当比一般人善于学习,因为他是“教”者,就必然“会学”。他持续不断地学习,有时甚至不一定是“追求”,而是职业本能,生命本能。热爱教育的教师有精神寄托,同时“比一般人会学”,他们内心辽阔,他们的课堂充满激情,闪耀着智慧之光。因为热爱,他们富有想象力;因为肯学会学,也因为执着,他们能创造。这样的态度和情感促进了创造力和技术的进步。
四、做一个“恪守师道、守住底线”的老师
教育,帮助人们摆脱蒙昧,是为了人的解放;人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解放。而恪守职业生命的底线,也是为了自我心灵的解脱,为了余生少一些耻辱感。我们教师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守住底线,是做教师的基本准则。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别说做一名良师了,其实就是在误人子弟。
我认为,教师的基本师道、职业底线是爱。一个老师应该爱他所从事的职业,爱他教的每一个学生,而且饱满的人性——有仁爱之心,有母性,有人道精神,否则很难胜任这个工作。有些老师从教年限短,专业水平有待发展,但他们为人谦和,关心学生,诚实厚道,他们很快能成为家长信任的人,因为他的品德和性格正是学生需要的“范”。专业水平可能并不如性格修养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热爱”。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在工作中,见过不少老师,他们像是天生要来做教师的,有了他们,教室就成了明亮的世界,学生愿意到学校去,渴望能成为老师的朋友。而有的老师是被迫进入这个行业的,把每天的上课和与学生打交道看做是一场煎熬和折磨。他们眼里没有丝毫职业的幸福,完全把这份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的表情、眼神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恶梦。
五、做一个享受职业乐趣、体验职业幸福的老师
吴非老师认为,把教师工作说成“奉献”“牺牲”,是对教育的曲解,对职业的“误识”。社会把教育庸俗化,庸俗化的“成功学”又在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平庸教师的课堂培养出的人群,构建平庸的社会,继而把教师工作尊为“蜡烛式”“春蚕式”“园丁式”,麻木地讴歌,仿佛教学是不需智慧只需勤苦的劳作,如此何来兴趣?对此,他提倡一个幸福的教师应有“中等的收入,朴素的生活,有趣的工作和高尚的追求”。
试问一下自己,我能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带给我的职业幸福感吗?我能发现上课的乐趣,我每天在检验自己的思维,每节课都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下课铃响,会惊醒一些学生的沉思,有些学生会追着我提问,我有时会用一个反问让他恍然大悟,载欣载奔……这些乐趣只有我最清楚。还有,我们的幸福来自学生和我们自身专业的成长。若干年后,一届又一届走上社会、成家立业的学生正直、善良、阳光、上进,他们都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这个大家庭做着贡献,并且他们认为曾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受到过我们或多或少的积极影响,那是我们的幸福;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对待学生的方式更有温度了,原来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现在能轻松应对了,这也是我们的幸福。
再回过头看这本书,吴非老师一遍遍重申那些普通而并不平凡的教育理念,就是想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做才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读着这一条条“细听而静默,无意则轰鸣”的照亮校园的教育常识。我想,首要的就是自己把握住这一道道光,然后用这光,去照亮自己,照见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