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个地方虽不能了解全部但也应该知其一二,否则就应了那句对凑热闹旅游者的描述了:“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拍照,回到家里人问,啥也不知道。”
去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的第二站这次再游明孝陵,景区内最大最古老最显赫的景点。众所周知,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因马皇后的谥号“孝慈高皇后”,也因她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据说宝地是刘伯温选定,占地面积170余公顷,当数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朱元璋死后七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25年。此后,接续工程不断,到基本完善共用30佘年,耗资多少,可想而知了。
马皇后病故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故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也就是说马后死后23年,朱元璋死后7年才于宝顶地宫合葬。可见皇帝和皇后都是埋了再挖,挖出再埋,估计尸体早已腐烂成白骨,建这大个陵又有何意?
唐宋时期建帝陵遵“依山为陵”制,明孝陵沿袭又创新。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总体布局呈北斗七星状,下马坊,大金门,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构成北斗七星的勺头。七星指路,魂归北斗
将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互融合的优秀典范,影响着明清两朝帝陵建筑的格局,是明清500余年20多座中国帝陵建设的教科书,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孝陵建成之后,守陵护陵的官兵人等多达5700余人,还不包括各种寺宙道士僧人,围墙院落,人居马驻物资仓储,还需多少建筑可想而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景点”,只是在砸不坏拆不动搬不走的遗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小部分。
游客们走的是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的道,主要修复或重建的建筑有下马坊、大金门、神烈山碑、神道、神功圣德碑及碑亭、棂星门、“治隆唐宋”碑殿、御河五龙桥、孝陵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陵垣等“新古迹”。
入陵官员要人也必须在此下马步行,以示对太祖尊重。
步入大金门,正式进入围墙中的陵区。
神功圣德碑与碑亭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所立(1405年始建,1413年建成),碑文亦为其所撰。因此碑历述其父一生的“功”和“德”,故称“神功圣德碑”,同时为“碑”建了保护亭——“神功圣德碑亭”,因形方似城池,四面都有门,也叫“四方城”。
明孝陵神道,自望柱开始,分隔为两段,第一段叫“石象路”,第二段为“翁仲路”。
石像路两侧对置十二对共二十四个站卧相间的石兽,各有其名,各具含义。
翁仲路傍两对文官两对武将共四尊石像,太祖忠诚的文臣武卫。
棂星门两侧门走人,中间是当年走棺椁的。
御河三条,主要起泄洪排水作用,将陵区划分为引导区、石像区、碑殿区和陵寝区。五龙桥通向陵寝区,中间桥面皇上专属,文臣武卫其他人等只能经两侧通行。
孝陵殿也叫享殿,落成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殿上金榜“孝陵殿”三字。明清时期供奉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神主。太平军与清军在此争战时,孝陵殿毁于战火。从现存的享殿台基上五十六个大型石柱础来看,当时享殿规模,远比国内现有享殿大的多。明代孝陵殿遗物——三层殿基,上有龙凤纹云柱,绕以石柱,嵌以栏板,雕刻精细,气象万千,与北京故宫太和殿露台石栏相似。殿前后均有石陛一通,从现存的两石階看,浮雕云龙、天马行空、日照山河等图案尚可见。
孝陵殿原有附属建筑很多,有神宫监、具服殿、宰牲亭、燎炉、雀池、水井等,皆毁于战乱。战是起因,乱也起了致命的作用,不可排除刁民趁火打劫。
文武方门实际上就是进入陵寝区的大门,也叫阴阳门。当初三大两小共五门,中门走棂椁,祭祀者按级别走两侧的大小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乱,重修时改为三门。
方城明楼明孝陵特有。战乱毁的只剩石基部分,上部是现代恢复的。
拾阶穿过大门洞就是宝城和宝顶了,地宫的外观。也可登上明楼瞭望明孝陵全景。
再强大的帝王,当后代守不住江山时,帝陵也难以保存。
死了死了,一切皆了。还不如把钱财和精力投入防御和子民教育,来增朝廷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