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学习单,为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支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复习课更是如此,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内容结构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自主发现、解决问题进而完善认知结构才是复习课的精髓。但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复习)有两个最大的困难:(1)是否有复习的抓手?(2)是否有充分的复习时间与空间?贲老师执教的复习课破解了这两个难题,他围绕学习目标,精心地、整体地设计了课内、课外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细化课内、课外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内外结合,让学生各有独立思考、交流分享,从而都有相应的学习收获。
复习课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40分钟,因此贲老师课前布置了复习资料单,从复习资料单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了教师清晰的复习课目标:一是用表格或画图的方式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面积及其公式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二是通过收集错题,查漏补缺,提高对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课前每一位学生都能经历“复习”全过程,并且按照老师提供的“支架(抓手)”完成复习,降低了学生复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实效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复习的思路,知道复习要“复习什么”。让学生自己出题的过程就是在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由“要我练什么”变为“我要练什么”,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如此,在课堂交流分享中学生的思考增强、体验加深,更能有效地落实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贲老师将学生的学习情境扩大(课前、课中、课后都是带着“问题”的有效学习情境),从而使得“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建构”真正有效落实,尤其“意义建构”的实效性增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内容的基本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达到更为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