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其中自恋,心狠手辣的继母形象深入人心,而在《白雪公主》原版故事里,对白雪公主羡慕嫉妒恨,恨你恨到骨头里,不惜一切代价要代表月亮消灭你的其实并不是继母,而是白雪公主的亲身母亲,皇后,只是因为亲身母亲处于嫉妒杀害自己女儿对于公众而言未免有些奇怪无法接受,于是杜撰了一个她的替身——继母,代表她来大义灭亲。
二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或许未必
霓虹国总是让人脑洞大开,最近就有一部剧《妈妈,我可以不当你的女儿吗》讲述了现代白雪公主的故事
早濑美月今年25岁,母亲早濑显子今年50岁。从女儿中学、高中一直到找工作, 母女俩总是一起努力。在母亲完美的支持下,美月如今是女子高中的英文老师,母女俩好如亲友,亲如恋人。此时,负责早濑家建筑工作的松岛太一,以他的亲切与健谈和早濑家走得很近,美月也因为认识了松岛,心里动摇着想从母亲身边离开。为了最重要的女儿不被抢走,显子按下脑内危险的按钮,开始了诱惑松岛的行动。
三
心理学上有一个论断——所有的心理问题源于关系问题。早期关系奠定人际关系的基础,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母婴关系。剧中的妈妈有一个苛责的母亲,外婆从小对妈妈寄予厚望,希望妈妈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希望妈妈能找一个多金又优秀的丈夫,然而妈妈没有一个期望能够实现的。妈妈连九九表也背不出来,教师梦也没能够替妈妈圆了。和自己的朋友同时爱上了同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却跟自己的朋友结婚了,感觉到了背叛,在母亲的反对下一个相貌普通,成就平平的人结婚。辜负自己期望的母亲对于女儿充满了失望,见到女儿的每一次都是指责,甚至到临终最后一面说的还是“为什么你总是做不好”。“四一得四,四二得八……”那么多的四,四同死,女儿害怕这像咒语,念多了妈妈会死掉,所以潜意识的让自己没法记住口诀,而在妈妈眼里认为自己的女儿无能,愚蠢,连口诀表都记不住。母亲眼里看不到女儿,只有自己所想看,想听的。不被母亲接纳的女儿妈妈体验到的是失控,挫败,被抛弃的恐惧。
如果说早期经历带来挫败的关系和经验,并不意味着着就是结束,还有第二段关系可以拯救,那就是婚姻,然而,这段关系并没有把她带出阴影,相反推的更远。丈夫几乎是缺席的,一天到晚忙于工作不着家,对于这个本来自己就不喜欢的人,妈妈是失望的。好在女儿的诞生,让妈妈找到了希望。女儿有如一张白纸,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写在这张纸上,所有的失控,补偿都要通过女儿来实现。
女儿满足了妈妈所有的愿望和幻想:
女儿很听话,从小不需要自己操心,顺利的当上老师,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所有的决定,只要妈妈有一点点的不开心女儿马上会做出反应让妈妈开心起来。比如片子里选墙纸,女儿想要选简单一点的风格,妈妈只是摸了一下脸,女儿马上按照母亲的喜好改成梦幻一点的风格,并且说还是喜欢这种,妈妈马上开心起来。妈妈让自己跟谁交往就跟谁交往,交过的男朋友,妈妈只要说有一点点的不好,马上就分手。
形影不离,没有边界。女儿的生活仿佛是透明的,因为所有的一切,不管是工作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事无巨细,通通都跟妈妈汇报,妈妈是自己唯一的朋友和倾诉对象。妈妈并没有满足于女儿跟自己所说的,妈妈还会在女儿上班后进入女儿房间翻看女儿的东西,当女儿去约会的偷偷尾随在身后,去探听一切。女儿搬到男友家后,妈妈偷偷拿了家里的钥匙。每天跑到家里打扫,整理房间。 甚至连呼吸都调成跟妈妈相同的频率,似乎是妈妈的共生体。
如果说过去自己的人生是失控的,在女儿这里找到了补偿,有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自己控制之中。母女如此紧密的链接,结成一张绵密的吞噬情感的网,让人忍不住往外逃。所以爸爸成功的被推向外,利用工作逃避回家,放弃新房子的自主权,表态权,而这房子原本用来纪念自己母亲,保存过去回忆而建。
四
被吞噬的情感有一天有了一个缺口,而这个缺口越来越大。妈妈发现女儿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比如对自己房间的设计居然有了跟自己不一样的想法,竟然希望空间再高50厘米,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紧接着,种种迹象表明女儿对自己开始有所隐瞒了,比如开始回避自己,不接电话短信。甚至公然跟自己对抗,没有和男友分手,甚至离家跑到男友家同居。而事情往往就是你越害怕什么就来什么,这就是莫非定律。
在自己母亲口里从来没有得到过的赞美却源源不断的通过母亲的嘴当着自己的面夸女儿。
初恋情人抛弃自己娶了好友,而自己的女儿却被男友温柔的对待。
挫败,背叛,最重要的是分离,分离意味着自己再度被抛弃。被恐惧心理占据的母亲内心世界一片混乱近乎疯狂,
跟踪,装病情感绑架,哄骗,无所不用其极……
没有人能够承受得了背负另外一个人人生的重量,然而道德,情感,舆论让我们无法说出口。
所以女儿在跟同样跟自己母亲关系僵化,打成一团,甚至愤怒的大喊“老太婆去死”的学生谈话的时候说——“如果能说出我恨你,或许会轻松很多”,帮助别人的时候有时也是一种自我救赎,饱受纠结——自责——恐惧——愤怒,一点点尝试突破自我,学着成长的女儿终于对母亲说出
——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剧还没结束,但是结局我想可以预见
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为人父母,看着孩子欣喜若狂,为孩子或喜或悲,是的,孩子是生命的延续,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孩子看成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复制一个你?
送上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一句话:父母只有主动与孩子分离,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