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书从苏轼的成长、一生的跌宕起伏和人生境遇入手,讲述了他是如何用自己豁达而善良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在逆境之中探寻生活的乐趣的。其实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的,我们读到是由张振玉老师翻译的。
试问任何一个中国人,你怎么可能错过苏东波同志呢?苏东坡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北宋社会以及往后的历朝历代,哪怕就是近千年之后的中国人,比如我们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在安慰失恋的朋友的时候,使用的金句则是:天涯何处无芳草。新婚夫妻洞房花烛的共同价值观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我们在夸一个人有学问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说,苏东坡和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情感表达。
要知道,在书法领域,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在绘画领域,他的怪石、墨竹和士人画,也将“舞文弄墨”发挥到了极致,并成为了“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在美食领域,他发明的东坡肉现在还是中华传统名菜。要论多面性,我想在西方,可能只有达·芬奇能够相提并论了。不过最重要的,苏东坡还是一名生活家。他乐观的生活态度,虽然他的命运跌宕起伏甚至有时伴随绝望,但生活再怎么苦,也得给自己找点乐子,最关键的,希望通过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帮助我们汲取生活的智慧和能量。
孔夫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林语堂笔下的苏轼不管走到哪儿,都从不失掉他的这份儿率真和幽默。苏轼出生在今天的四川眉山,殷实的家境让他的成长环境要好于当时的大多数人家。父严母慈,目不识丁却极为爽朗嗜酒的祖父,沉默但稳重真诚的弟弟苏辙,年龄相仿的同窗好友,以及让苏轼至死都辗转惦念的表妹……一大堆可以结伴嬉戏的朋友,让苏轼度过了无忧的童年和青少年。
二十一岁时,苏轼离开眉山,跟着父亲,带着弟弟,进京赶考。苏轼第一次“名噪文坛”,就是因为他在试卷上杜撰的一句话。苏轼在文中写到这样一句话:“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则是当时称霸诗坛的梅尧臣。但二人均对此典故不值所云,街故问他,他答道:“就是我编的”,但不忘补上一句,“既然喜欢我的文章,又何必在意这一句话的出处呢?”欧阳修大喜过望,预言道,他日苏轼必将凭文章“独步天下”。”果不其然,1000多年后人依然喜欢他,而且考试还离不开他的诗词歌赋。弟弟苏洵也不瓤也当上了官,最后坐到了宰相,父亲更沾光,免于考试而谋到了官职,后来又有了新的工作,为本朝皇帝写传记,而且相当满意。
提到杭州,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西湖,而西湖能获得如此的盛名,也与苏东坡紧密相关。他初到杭州就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传世名句。到了密州,虽然当上了一把手,但是这里可不比杭州富庶。很多人家穷的连饭都吃不起,甚至有些人家实在养不起孩子,便把孩子遗弃在城外的野树林里。苏东坡听闻后痛心不已,他下令由官府出钱,收养那些弃婴。在黄州的时候是最不容易的适合。俸禄减半,一大家子人需要他养活,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把每月的俸禄分为三十份,每份用麻绳穿起来挂在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取一串钱下来,交给妻子王闰之安排一日三餐。苏东坡一直很仰慕白居易,白居易当年被贬忠州,也在城东一块地上种花种草,起名为东坡。所以苏东坡效仿白居易,给他的这块地也起名为东坡,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号叫东坡居士。也就是这个时候,苏东坡这个名字才算真正的诞生了。一片耕田,几间农舍,远离了政坛的刀光剑影,勾心斗角。苏东坡说他前生一定是陶渊明,而这种“桃花源里好耕田”的农夫生活,也让他的心灵归于宁静。苏东坡在游清泉寺时,见到寺前兰溪水向西倒流的特殊现象,大生感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字里行间表现出了他不坠青云之志的进取精神。他到赤壁游玩,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醉酒出游,偶遇风雨,更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尽显超然物外和豪放旷达。
他的学生兼好友黄庭坚到黄州来看望他,顺便带了一些上好的猪肉,苏东坡一顿操作,做出来的五花肉竟然十分好吃。此后这种猪肉的做法逐渐在民间流传,直到后来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做官,这道菜也逐渐的普及了起来。除了研究吃,苏东坡这段时间还开始研究养生。他研究养生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个是瑜伽,一个是炼丹,还好没有走火入魔,小有成就。
心中无恨,才能无敌于天下。新皇帝宋哲宗只上位时只有6岁,根本不懂权谋之术,这时候,苏东坡的老朋友章惇登场了。太后摄政的时候章惇一直被压制,现在皇帝重新启用了章惇,计划重启变法改革,并任命章惇为宰相。这下不得了,苏东坡曾经的判断应验了。章惇开始疯狂报复,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三十多人被贬黜和流放,多数在流放途中就死去了,甚至他还一度想挑拨宋哲宗和已故的太后的关系,还计划将已故的司马光从坟墓挖出来,鞭尸示众。连死人都不放过,这章惇确实足够狠辣,他的一系列残酷手段也让后世惊讶于他滔天的恨意。
苏东坡当然也不能幸免,他遭到了继乌台诗案后的第二次人生重大打击,一个诽谤先帝的罪名,他被贬到了广东的南雄,他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到了汝州。这一年苏东坡58岁。没等到南雄,又一纸调令,他再次被贬,改派到了离广州不远的惠州担任建昌军司马。惠州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是这里倒也并非不毛之地,独特的岭南亚热带气候,让这里一年四季如春,且果蔬丰富,这对于爱吃的苏东坡倒也算安慰,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在惠州的这段时间,他平时研究研究美食,见到惠州城里的一些民生问题,还是会利用和太守关系较好的优势来为民做一些实事,比如修桥,建坟,造放生池,甚至还把之前在黄州见到的农夫插秧用的工具“秧马”推广到了当地,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耕作负担。
章惇心知道他在惠州相当挺惬意啊,把他贬到海南儋州,章惇觉得还不够解气,一路上使绊子,凡是在赴任途中给苏东坡提供过帮助的官员,后来都被各种理由贬谪了。栽了最大的跟头,却悟透人生真谛。善于写文的苏东坡,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会因为文字陷入此生最大的危机当中。从乌台诗案一贬再贬,最远干到了海南岛,现在海南岛风光秀丽,当时的海南不产大米,岛上吃的米需要通过船只运过来,如果赶上海凤浪大等情况,米就像珍珠一样珍贵。流落在儋州的苏东坡,穷困,却没有潦倒,他拿出十二分的吃货精神来,开始与各种艰难困苦作斗争。苍耳,在乡村里长大的人会很熟悉,就是那一个个绿色的小刺球儿,让女孩子讨厌的小刺球儿,因为经常会有恶作剧的男生把那小刺球儿放到女生的长头发上,苍耳开始是绿色的,后来会变成浅色,刺儿也会变硬。谁会把讨厌的苍耳、苍耳叶子和食物联系起来呢?可就是这样的小东西,东坡您老居然也尝试煮粥喝过!当然还有生蚝吗?在缺粮少肉的情况下,东坡还接受当地黎民的热情推荐,开始学着他们的习俗弄些小蝙蝠、小老鼠什么的,烧着吃、烤着吃、蘸着酒呀蜜呀的吃。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吃货”,把一日三餐,当做“人生大事”去对待,蔬菜、芋头等也能吃出人间美味,一切艰难险阻都不是事。
回顾苏东坡的一生,为官一方的时候,他体恤民情,改善民生,是百姓心目中的父母官。被贬失意的时候,他坦然面对,不曾失去对世界的好奇探索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一生也在与北宋的群星争辉中度过,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章惇,其中有恩、有怨,有相逢一笑泯恩仇,也有天道轮回,报应不爽。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文人才子浩如繁星,若论最耀眼的那一颗,非苏东坡莫属。最为珍贵的,是他一生坎坷,一生旷达,一生有趣,一生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