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前几天和朋友一块玩桌球,上学时挺喜欢玩上班后再没玩过,算下已经来已经9年有余,因此技术肯定不怎么样,手生被朋友一番血洗,玩一局后再也提不起兴趣。
转悠一圈回来,看见朋友A正在给朋友B传授经验:肩膀崩直,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将白球与目标球排成一条直线,上臂保持不动,小臂用力将白球击出去,进洞,完美。
这一幕让我挺感悟。我高中、大学都挺喜欢玩台球,但是技术一直不怎么样,很多后入门的同学老是超越我,我经常感叹他们玩球挺有天赋,脑子聪明学得快,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的方法有问题?在这样有问题的方法下一直玩下去不但没有进步可能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朋友A虽然只是简单几句描述了技术要领,但是听上去合情合理,朋友B通过这口授的方式立杆见影的获得效果。
细细想来,我一直打球都是用肩膀发力,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明明杆将球描得很准,但是在发力时还是经常滑枪,即使不滑枪准确率也很低,朋友A的技术方法正中我的要害。
从这个事例我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重要。对于我而言,很多问题老是重复出现,甚至成为牛皮鲜无法解决,例如:打麻将技术水平很差、桌球技术很差、工作中规划的新功能老是忘记与运营、合规一起讨论,快上线时才想起这事没得到运营、合规的允许。这些问题发生后并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系统的去思考解决方法,只是简单的想着下次注意就好,但是就像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个苹果一样,问题间始终是有差异的,你无法经历完所有的问题,只能思考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那么对于这类问题“下次记着”就是良好的解决方法吗?事实上,真的很难仅靠记着去解决问题。
对于避免一类问题长期发生良好的解决方法是形成方法论。这时“元认知”能力非常重要,即意识到需要形成方法论而有意识的对方法论进行思考,这也是思考的价值所在。和写作过程一样,我们也来讨论如何形成方法论。
写作的过程一般是输入、思考、输出。依葫芦画瓢,形成方法论也可以通过这三个过程实现。
输入
输入的目的在于弄清规则以及细节为后续思考提供足够的信息。对人类而言,输入媒介有多种方式,例如眼、耳、鼻、舌、肢体感觉等。相对应的方式就是:看、听、闻、尝、肢体感受。利用一切能感知到问题以及与问题相关联的事物的所有方式去充分了解关于问题的一切,记住,良好的输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问题的质量同时决定答案的质量、需求的质量是研发人员的生产力。
思考
在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形成一类归则。思考是极费脑力的脑力劳动,对于不喜欢思考的人来说这过程可能会产生不适感。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考也有一些技巧,例如首先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拆分为小问题,再聚焦小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一一找到解决办法,当所有的小问题都解决后,大问题也就解决了,同时小问题的解决质量也决定了整个问题的解决质量。例如:为了使球按自己预定的方向前行,那么实际击球的力度与角度应与自己在脑中“模拟”的路线一致。如何保障力度与角度与自己预想的一致,最起码的要求是击球那一瞬间角度与自己预想的一致,如何一致:最终击球的是人,因此先观察人的身体结构,当手关节作为活动的支点时击球时发生的偏移最小,就像钟摆,固定上端摆动基本上没有偏移。
输出
ok,通过如上两步,我们已经弄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是时候实践了,也许实践发现问题解决也不是那么容易,很多问题还是没有思考到,OK,这都没关系,说明引起问题的因素还暂时超出你的认知,没关系,针对新的状况继续思考、总结、实践,经过多次往复,每次进步一点,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就会越来越成熟也会得心应手,并且慢慢会发现,这世界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会产生一些关联,习得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其它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帮助,到那时,你已经成长,享受成长带来的成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