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普通的上班族,每天需要经历多个高峰期,每一个高峰期都让人们的情绪波澜不已,无论是从上下班的挤公交挤地铁还是到中午的用餐抢座位占座位,每日重复性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的更多是枯燥乏味,可我们未尝不可控制好情绪从生活中去寻找快乐。
我也是上班族成员之一,对于中午这顿饭是格外的积极,在我和同事各自点好想吃的东西之后,便有说有笑的等着服务员上餐。意外的是,我们同时点的单,而同事点的饭已经早早的送过来了,而我的却感觉遥遥无期,于是只好默默的看看四周。
这个时候已经12点半了,用餐的人陆陆续续走进餐馆,和各自的伙伴们找着空位坐下点餐,很快餐馆便坐满了来自附近各大写字楼的人们。因为用餐的人非常的多,服务员们忙的不可开交,但长期的忙碌却让他们表现得有条不紊,点餐、排号、叫号、上餐、收拾。渐渐的我发现和我一样等待着上餐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表现各异,有一个人静静的边玩手机边等的,有和朋友们有说有笑慢慢等的,也有聊着聊着,发现没什么可聊的,就像我一样漫无目的四处盯着的。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桌有意思的客人,我看着比我还要后到的他们,心想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仿佛已经等待了一个世纪了,他们表现得焦躁不安,一会抖抖腿,一会敲敲筷子,放在桌上的手机拿起又放下,眼睛不停的盯着所有端着餐盘可能随时会往他们方向走过去的服务员,听到有服务员喊号,又急忙拿起自己手边的号码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在如此的反复中,他们切换着各种模式,就像一个幽怨的妇人对莫名迟迟未归的夫君翘首以盼,十指交织在一起胡乱的搓动着。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服务员,我一直看着她忙上忙下,有时要端着好几个餐盘快速穿梭在人群与餐桌中,每到一桌客人面前还要端着盘子斜着脑袋看看自己仅剩的指缝间夹着的单号,再看看客人桌上的号牌,一旦确认好了,便才将手中的餐盘“卸货,然后又急忙大声喊着下一个号码奔向其他餐桌。但她和其他服务员不同,她是唯一一个面上带着笑容的。这位经历过岁月沧桑的约莫四十多岁的妇女,虽然身材矮小却显得格外出众。
这个时候,她大声喊道“78”号,可是半天没人响应,于是加大嗓门又喊了一道,终于在餐馆靠墙的一桌客人有了回应。令我万分吃惊的是,她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用敏捷的步伐奔向那桌客人,将餐盘放在客人面前的桌上后轻轻地将餐盘朝客人面前挪了一下,用欢快的语气说道:终于找到你这桌了,等久了,快用餐吧。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位大妈是在玩捉迷藏吧。想起前几位服务员,有因喊号后客人的未响应而不耐烦的,有因喊号的客人离自己过远要绕很长的路而略显不乐的,但没有一个像这位大妈,将情绪控制的如此之好。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对于上述用餐过程的案例来说,我的视角看到的是,上班族们经历了高强度压力的工时之后的身心疲倦,急切的想用一顿饭在满足生理饥饿需求的同时得到放松和释放,但是又由于遇到用餐高峰期,让身心疲倦的持续时间加长,释放的时间缩短,从而导致了情绪的不安与焦躁,在不知该如何解决当下情绪积压的情况下只好通过用“抖腿”“敲筷子”等形式转移自身注意力来稍作调整;而服务员大妈这类人却恰好相反,她在吵闹、拥堵等更易加大情绪负担的恶劣环境下,同时处在不间断的高强度的忙碌状态中,积极的转换了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将负面情绪的入口转换成了出口,用更具趣味性的方式调整了自己的工作状态。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重复性的,随着其节奏的加快,人们每日每夜的奔波劳顿,不停的面对着、处理着各种各样的大小事情,情绪的积压肯定在所难免,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成为情绪的主人,学会如何更好的控制它。
这是一件我们在生活中常发生的故事:在上班路途中,很不幸,你没有抢到一个座位,闷闷不乐的站到了最后一站。等到了公司楼下,发现常吃的那款早餐已经卖完了,摇摇头径直走进办公室。昨日领导安排的工作今天验收不理想,于是硬着头皮被狠狠的批了一顿,然后便按领导的要求修改资料直到下班。早已失去耐性的你,怀着满肚子牢骚的你感叹道:啊,今天简直糟糕透了。
我们来换个模式看看:在上班路途中,你没有抢到座位,一路上只好站着,看着车窗外那些因公交车满员而无法上车的人们,心中一阵窃喜。等到了公司楼下,发现常吃的那款早餐已经卖完了,于是你换了另一款,发现意外的好吃,边吃边走不一会便到了办公室。昨日领导安排的工作今天验收不理想,于是你被狠狠的批了一顿,但你却突然发现领导居然会如此关注自己,然后便十倍努力的修改资料直到下班。你会发现时间过的如此之快,怀着畅快心情的你感叹道:啊,今天过得还不错。
从上述那个案例中也能看到,并不是我刻意去观察,我也是上班族的一员,负面的情绪我也有,这个案例的发生只不过刚好是我调节的方式之一而已。
其实,有了情绪,生活才更有颜色。而生活的乐趣便是不停的调整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