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二小 杨磊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用老子的观点,你怎么认为孔子讲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
《道德经》第十九章经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意思是,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有资料解释说,“绝圣弃智”,是把人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权威这个概念是阻碍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祸首。“绝仁弃义”有两种解释: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其实“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做好了一,则二不言而喻。二者都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具体地说,“绝圣弃之”,一是不要盲目崇拜; 二是不要搞个人崇拜。要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以不愧为自己的存在与生命的意义。
记得老师说过,不是因为你有地位才有权威,而是因为你做人处事“和道”,才让你有权威。在《道德经》第十五讲,老师用“高人长什么样”这一问题,扣动同学们的心弦。随着老师的生动阐述,我们仿佛看到了“微妙玄通”的高人,孔子、老子的模样。
在人们的印象中,两位圣人虽不是当权者,但是他们很有权威,以至于主宰着人的行为两千多年。帕斯卡尔说:“人生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是对二圣最好诠释。
还有人说:一个人的思想高度是取决于这个人的人格,人格取决于这个人的道德,道德取决于这个人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以及这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事实的确如此。
近日在西南大学参加信阳市组织的名校长培训,有幸听到了来自重庆的全国非常有名气的校长张克远讲课,他说孔子的成就,不在于他的“升学率”以及他的学生成功,而在于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光芒照澈万代,“长生久视”。这也正是孔子曾连续十年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的重要原因。
而老子,他的《道德经》被世界七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据说在西方国家,《道德经》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子与两千多年前骑青牛过函谷关西而不知去向,但是他的“道”和“德”却与日月同辉。
因此说,不管是老子还是孔子,两位圣人是思想的权威者。“绝圣,绝仁,绝巧”是老子精英思维的载体之一。包括孔子“诸恶不作,众善奉行”,都足以说明他们“诚意正心”仁爱有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
如果有人质疑,老子、孔子离我们两千多年了,他们留下的经典,是不是可以全盘被接纳或者被吸收?
还是以例为证吧。就拿孔子、老子时代的服饰来说吧,即便现在孔子、老子健在,相信他们也不会再穿过去的服装了。他们也不再固守过去的观念去做现在的事情。这说明,服饰是时代的产物,长衫、汉服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了。我们所要秉承的是圣人的思想,智慧,以及经典背后的原理。总之一句话,是将古代文化进行合理取舍,转化性吸收,我想与时俱进才是“经典的逻辑,圣贤的思维”的致用。这应该是“绝圣弃智”的最好说明。
关于“绝圣弃智”,佛家说要达到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境界。《金刚经》中说:“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翻阅了一些资料我才大致理解,所谓“寿者”,就是长者,有地位有权威的人。“寿者相”是指迷信权威,盲目崇拜。破掉“寿者相”与“绝圣弃智”二者互参,都是指要善于独立思考,不因某人地位高就对他盲目崇拜,不因某人位高权重而过于奉迎,不因某人年龄大而降低评价做人处事标准,更不因某人颜值高而以貌取人。是在告诉我们要保持并善于理性思考,保持独立意识和自由精神。
寿者相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与时偕行。时代进步了,历史在前进,如果我们还用老眼光老办法来看待新 问题解决新问题,那是行不通的。可著寿者相不管这些,他的想法是:我从前就是用这个办法解决问题的,凭什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关于著“寿者相”的问题,我在二小工作很有体会。回顾我在二小从事的学校管理工作,很有体会。二小原本是一所镇级学校,是经区里综合改造后转化为了区直学校的。学校里的人员分新人老人两部分。一些元老们,由于被学校文化浸润,思想根深故底,一时跟不上新节奏,比如关于课程设置,关于人员调配,关于管理的一些具体细节等等总是不能和光同尘,常说的关键台词是:原来就是这样做的,某某校长就是这样定的。可是学校要发展,还是应该不断创新,应该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经典。于是我和大家一起,走出思维定势,尝试着“改变”。于是我们有了自己的校本生命课程,有了自己的“分校式年级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有了更前卫的教育理念,真的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圣弃智”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同时“绝圣弃智”也不是个人崇拜。
老师说,只有自己有钱,才可以看不起钱。同理,只有自己值得别人崇拜,才可以不搞个人崇拜。换句话说,你自己足够“圣智”,你才可以有资格“绝圣弃智”。
个人崇拜者,一般见于管理者的自我陶醉。
学习《道德经》,走进老子的精英思维,“致虚极”,“守静笃”。要在“太上,下之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中进行合理取舍。尽管如第十八章列举的现象:“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智巧、技能发展进步了,虚伪和权谋也从中滋生了;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可是这也毕竟都是当权者的“无为”、“无不为”的努力方向。找到了原因,也才能对症下药。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才是“圣人”的“有为”“无为”逻辑。
但是往往人们不懂老子的“有为”与“无为”,更不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法则,不懂得“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治世之宝,于是来了功,大包大揽;有了过,东躲西藏,这样的人看似聪明绝顶,实则糊涂至极。古人云:“揽功而推过,不可同谋共事。
也正是由于他们不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于是在自己做出来一点成绩的时候,就开始飘飘然,或者逢人就表功,利用自己权力之便,大势宣传,结果把原本积攒的德行折腾的当让无存。正如《菜根谭》中所言:“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推功揽过,是得人心最快的方式。
应像洪涛老师讲的那样,“用简单朴实代替繁文缛节; 用清静无为代替励精图治; 用相安无事代替奋发图强。” 即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且“上下同欲者胜”。干出成绩分与众人、共同激励,形成“千斤担子众人挑,齐心协力共提高”的良好氛围。
要带领大家一同走在“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要治大国,必先齐小家。可是齐家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由此我想起天云老师讲的故事:
在同一个楼层里住着两户人家,一家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而对门这一家相处了二十多年,感情越陈越香,就像陈年老酒一样。结果看的久了,这一对年轻人也很羡慕,就去向对门请教:“为什么您们家相处了二十多年这么和乐,我们家确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呢?”对门就说:“因为我们家都是恶人,你们家都是善人,所以我们家吵不起来,您们家天天吵架。”意思是,我们家凡事都找自己的原因,所以都是恶人,你们家遇到事情都是对方的过错,所以都是好人。这样看来,小家齐不了,何谈治大国?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记住圣人的教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就是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