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91天
原文阅读: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讲解: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在家私处时要举止端庄,办事要严肃认真,待人要一心一意。即使到了文明落后的夷狄之地,这些也不可背弃。”
启发思考:
在《颜渊篇》里,樊迟曾提出过同样的问题,孔子直言“爱人”。本章孔子释仁,从“爱人”细化到“恭”“敬”“忠”等具体的道德规范。
“居处恭”和“执事敬”是君子修德的外在行为要求。“居处”和“执事”分别代表了入居奉亲和出仕事君,即所谓“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恭”和“敬”是互文,意思是举止恭敬有礼,容色严肃端庄。 “恭”和“敬”不仅是食禄之臣的事君之道,也是君子修德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子夏也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我们知道,“忠”是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不仅在理论方面加强研究,反复论述,在实践中也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忠”的道德修养。
“忠”是尽心尽力,认真勤勉,既是从政者的重要品质,也是臣事君(下事上)应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情感体验。孔子说:“臣事君以忠。”又说:“居之不倦,行之以忠。”对上坚持不懈地践行“忠”,为政也就不是难事。
“与人忠”同时也是君子修德的内在心理要求。曾子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内容之一,反省与人忠否就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必须勤以修炼,长期坚守,日日反省,不断累积。
简单地说,“与人忠”和“居处恭”、“执事敬”是内与外的关系:“忠”外化于形就是“恭”和“敬”;而“恭”和“敬”内化于心则是“忠”。孔子认为,如果内能“忠”,外能“恭”、“敬”,道德修养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孔子怕樊迟理解得不透,还特意追加了一句,如果真做到这三点的话,那就走遍天下都不怕,就算到了文明落后的夷狄蛮邦照样行得通。说明孔子认为,“忠”、“恭”、“敬”是普世通行的道德标准,是不分华夷的价值观,虽蛮貊夷狄,亦无可舍弃。
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雍也篇》中,樊迟问仁时孔子的回答。夫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先付出、后获得。这是孔子一贯坚持的观点,同时也是因为樊迟为人比较急躁,孔子希望他能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循序渐进,所以特别对他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仁者,就必须从最基本的言行规范开始做起,只有先付出艰辛努力,学识素养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直至今日,孔子所倡导的普世价值依然有效,无论是为政之德,还是修身之德,还是要秉持 “先难而后获”的原则,对照“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规范,先从认认真真做好手边的事开始,从自处时候的心态乃至仪容开始,从端正对老板或者他人的态度开始。我们仍然需要内心警醒,自处要保持一种恭谨庄重的态度,处理事情要兢兢业业,对人要忠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