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
坐在桌前,打开电脑,风扇在旁边吹着风,我本来想写点东西,但想了一个多小时候后,还是不知道该写点什么。
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样,想到了就应该立马去写,想的东西多了,最后反而会写不下去。
昨天下午,我回学校取了个背心,再次走在校园里,那种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但还是有很多不一样,我心里清楚自己已经毕业了,留恋少了一些,平常心多了一些。
因为还要继续考驾照,我和二胖商量后决定再待一段时间。舍友告诉我,可以再找个学弟的宿舍蹭一蹭,反正时间也不长,对付一下就好了,还能省钱。
我考虑过,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出来租房住了。毕业是一个仪式吧,我觉得自己确实应该真正离开学校了。
进入另一种环境,开启新的生活。如果把这些年的上学经历比喻成农耕阶段的话,那么在2019年的7月1日开始,我希望自己从此成为游牧民族的一员。
动起来,寻找更多机会,少一些依赖,多一些主动。
这是我能想到的,也可能是我的性格所致。我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在我的身上混合着恋旧与追新的气息,散发着泥土与发动机的味道。如果把我自己看成一个典型的话,想来应该还有很多和我类似的人。
那么今天,就来写写我自己吧。
这些年,我离开了乡村,走向了城市。
1
前两天我第二次考科目二,练车时一切顺利,最后几把全部满分,但考试的时候还是挂了。教练前一天陪我练的,他看完我的表现后,说:“你肯定没问题了,明天我等你的好消息。”我还记得他的笑容,在大太阳下显得格外温暖。
考试失败时我感觉像做梦一样,离开考场时我做了一个深呼吸,感受到最多的不是难受,而是疑惑。
从小到大,我自认为只要是我精心准备的考试,基本都没有问题。这次考试我认真准备了,练车时的表现也很顺利,所以连续考挂,我觉得有点戏剧。
不过我的心态已经变了,以前我是一个很要强,在自己的成长中容不得半点瑕疵的人。后来的一段时间,我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累,然后就什么都不要了,叛逆十足,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小时候我们家附近的小孩很多,那时我家还在村里开着小卖部。可能小卖部自带广场效应,加上地段不错,所以我身边一直都有很多小伙伴,从来没体会过孤独,也没有被同龄人排挤过。
他们来我家店里玩时,我会招呼他们看电视,打扑克,吃零食,或者我们一起去外面玩,疯跑、玩牌。
其实我们最爱玩的还是电子游戏。90年代大家其实都很穷,口袋里有个一两块小钱在小孩群里就算有钱人了。
于是我很快成为了孩子群中的领头人,原因也很简单,第一,我爷爷是退休工人,每月的退休金都会给我很多;第二,我家有小卖部,我的口袋里怎么可能缺钱。所以在游戏厅里,很多时候都是我出钱,然后大家一起玩。
也有让我感动的时候,就是偶尔一两人突然有了一些零花钱,然后就来我家请我去玩游戏,悄悄告诉我:“我今天有钱了,平时你总请我,今天我也请你玩。”
他的脸上是骄傲的,我的心里也很骄傲。
我的游戏玩得很好,用游戏厅老板的话来讲就是:方圆的几个村里基本没有对手。小学和初中阶段我的学习也很好,同样用游戏厅老板的话来讲就是:你天天打游戏,竟然能考上市里的高中?
这就是那个时候的我,热衷于玩,对学习也比较上心,在人群中喜欢争第一,骨子里是个争强好胜的货。这种性格应该会陪伴我一辈子,因为前两天我陪女朋友去游戏厅里练车时(没约上考试,我们就到游戏厅摸摸方向盘,哈哈哈哈),即使很久没玩了,但我还是能感受到那种想赢的热血。
游戏在手,天下我有。
十年封刀,但热血难凉。
有点二百五的感觉,但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我能感受到。
我从小生活在同龄人当中,父母对我的管束很少。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提到: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是由同龄人组成的社群,并不是父母。所以小孩其实要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更在意自己在同龄人中的社会地位。
我们经常对父母的建议爱搭不理,但是可以在同龄人中学到很多。
这样的成长经历给我最宝贵的财富是:即使我后来因为放纵而没有考上好大学,即使我刚工作时赚的钱很少,但我坚定地相信,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得很好。
一种坚如磐石的信念。
当然,放养式的家庭教育也有不太好的另一面,那就是可以给到我的指导和方向其实会少很多。信息资源其实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但我考大学那会,我父母连一本二本是什么都不知道。甚至我大学毕业时,他们连我大学的名字也不清楚。
上小学时,我觉得以后能娶个班里的女孩,未来就幸福了。后来上初中,我把娶妻范围扩大到了邻村,上高中时,再扩大一圈……关于住房我也是这样的思考方式,以前觉得在村里有几眼窑洞就很好了,后来觉得如果在村里盖了两层的房子更好,到我上大学时,我的思维升级了——要是能在县城里买套房子就完美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到多少,人就能想到多少吧。所以我来武汉读研时,在我的想象范围内,我从来没考虑过未来至少要定居在省会城市。我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期盼着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一个小地方有个小房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可以了。
想象力是建立在我看到的世界的基础上的,而我从小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乡村。
2
人会受环境的影响,想起来,我也被家庭影响了很多。
我读大学时自己周末打工,赚的钱一边用于生活费,另外我省吃俭用存了一些,用于假期旅行。从小我就没有离开过山西,当我第一次用自己赚的钱外出旅行时,除了所谓的风景和见识之外,我能得到的更多是一种信心。
原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看不一样的世界。
这个事,家人经常批评我,说我乱花钱,家里条件不好还外出玩,应该把钱省下来补贴家里。其实我那时候一个月就赚一千多点,自己抠一抠再剩个几百,我完全想不明白这怎么就是乱花钱了。
家人有家人的立场和经验,没有对错,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对错。所以自打我离开家到了外地求学后,我更多还是靠着自己的感觉去做事的。这期间我能体会到家人和我想法的分歧,甚至一度争吵,但我最后还是都坚持己见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我在电视剧里学到的。
有时候放了假我都不想回家,因为每次回去和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咱们家没钱,咱家买不起房子,你要是不托人花钱就能找到工作那我们就欣慰了,以后就留在县里吧,你结婚的钱到时候我们砸锅卖铁给你凑……
穷,这个字自从2011年我妈住过一次医院后,就一直在我耳边萦绕。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差点就觉得自己就要穷一辈子了。
我听不进去,一直在反抗,每次听烦时我就会说:“我们以后一定有钱的,也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的,你们相信吧,我一定是可以的。”算是给他们打气吧,其实也是在给我自己打气。
从小要强的心性,默默支持着我,像兄弟一样鼓励我:你就信自己的吧,你就自己选择吧,你可以更好的。
在与家人的对抗中我慢慢地学会了适度的妥协:你们说你们的,我会表示同意,但我不一定会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清晰地意识到,未来我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真实地落在我自己手里了。所以我内在的责任心重了一些,对事情的掌控力也大了一些。
从此以后,我命由我吧。
我开始像疯了一样地读书,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做的意义,就觉得自己知识太少,肚里空空,出去会被人笑话。
我逮住一件事之后就想着要好好做下去,做出点东西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我开始意识到虽然自己一无所有,虽然家里没有什么资本,但我还是有底牌和资源的——我的时间。
想通这一点之后,我就很少在一些琐碎的事物上纠结了,因为玩牌就像下棋,不需要照顾到所有的点,认真考虑大局就行了。
也许不会全胜,但不败得太惨,也是可以的。
我学过双节棍,没练好;学过平面设计,做不下去;学过羽毛球,打得不好;学过摄影,皮毛水平……做过无数尝试之后,我就发现我对读书和写作是有天生的兴趣的。
不是说读书写作这两个动作有多好,而是在读书时我能体会到内在的充实,在写作时我能感受到一种创造的快感。既然快乐,那我就做这两件事吧。
四处碰壁,我才学会了做减法。
3
不多想之后,我就做两件事:读书和写作。
在做事时我还是受到了自己之前的思维和见识的限制,刚开始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充实点,图个开心。瞎猫碰死耗子,慢慢的,我才找到了一些可以运用自己的场景和表达方式。
到今天,在做事这条路上我还在摸索,但比较不错的是,我把这两件事看成一个无限游戏,打心底里觉得一定要一直做下去。
关于做公号,我刚开始有了一点点粉丝后,我想的就是把号做大,然后靠号吃饭。经过挣扎后,我看到了自己能力的边界,同时也知道自己真的是想多的。能力不够,另谋出路。
关于做课程,我一开始也只是想着做一次赚点钱就赶紧拉倒了,一度当成和以前打工一样,做完就撤,然后再找个新活。
这也是我之前的见识给我的限制,我就像土财主一样想着整几块地,圈起来,然后就靠这个吃饭了。但现实是土财主早就被打倒了,地是活的,而且还不是我自己的,即使有能力可以圈一时,但也没能力可以圈一辈。
时代变了,以前的打法忽然就不行了,感受到自己思维限制的时候,我突然就蒙了。
那种感觉,就让我感觉自己一直像个傻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原本以为自己是个国王,结果走出去才知道顶多算个保长。
于是我四处取经,看别人做事和思考的方式,换了一批书,想着拓展一下自己的视野,最后我还消沉了一段时间,才把一些东西想通。就像在泥里打了个滚,虽然鼻青脸肿,泥巴满身,但主动打滚的自信,对于我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
我明白了平台和能力的区别:平台会变也可能会死,但能力可以跟着人走;
我明白了技术和市场的联系:技术再厉害,没有相应的场景和应用,也白搭;
我再一次明白了时间的价值:时间是我唯一的财富,其他的,都是附加品。
我也明白了自己应该转换思维:把手头的事情做好,然后当成台阶,去往更远的地方。
做一个攀登者。
以前别人总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这句话听起来总让人觉得激动,但其实就像鸦片一样,精神上的爽多于现实中的爽。
事实是,很多做自己喜欢事情的人,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市场,然后坚持自己喜欢的方式,最后是死路一条。当然也有可以做到的人,但其实他们早已经悄悄转化了思维和做事的方式。
年轻人不缺干劲,缺的就是思维和做事的方式。早点想通了,可能也就早点跳出去了。
往大了看,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种的圈子,有形的无形的,我们跳出一个难免会落入另一个。但不断往出跳,接下去的每个圈子,总会比前一个大一些。
不瞒你说,我现在还在坚持读书和写作,并且可以靠写作和讲课解决生活问题。但我思考的方式已经变了,不是一根筋式地死守着一亩三分地,而是在积极地扩大能力边界和思维边界,拓展见识。
很多小名小利,都是暂时的。
相信时间和积累的价值,未来会有更大的舞台。
4
再过几年,我也就30了,以前想到这个我会觉得恐慌,但现在心态好了很多。
一方面是因为我在做事,在赚钱,有了可以养活自己让自己过得更好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我的想法转变了,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从有限慢慢转向了无限。
直接的看到一些结果之后,对于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自然就看淡了。
这个月底我会回一趟家,因为我的身份证马上就要过期了。上次我爸带我去办身份证时,我还在上高中,一转眼,十年已经过去了。
十年时间,我从我们的山村走了出来,走出了平定县城,走出了阳泉市。同样走出来的,还有我身上带着的一些思维和习惯。这些东西说起来有点虚,但我确实能实实在在感受到。
八月我会从家到西安,未来也会在西安买房,然后把家安在那里。这是我和二胖去年做的决定,我们也许还会换地方住,但很长一段时间,就暂定那里了。
我越来越喜欢逛超市,逛菜市场,逛水果摊,然后我们一起做点饭菜,吃吃喝喝。以前我是很讨厌这些事情的,但有天提着袋子,阳光照在自己身上时,我突然觉得这好像就是生活。
可能是平时想的东西也变多了,有时候逛商店时,我还会思考他们的摆货,然后与销售员聊,看他的销售技巧能否说服我。如果能说服,我可能就买了,如果说服不了,我也会继续和对方瞎聊,东西不错我还会买。
这可能是写作带给我的敏感,细心观察,生活中可以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尤其是在离开学校走入社会之后,其实人的思维和状态会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毕业是一件好事,进入社会,就像进入了另外一所更好的大学。
如果有学习之心,一个人是可以每天都学点东西的。
再写下来,这种感觉,想想就很美。
我能感受到2019年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很多事物起起落落,从生到死,之前我毫不关心。但现在我也能多多少少感受到了,开始关注社会百态,开始真正了解互联网,开始琢磨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与沟通。
互联网不是一种工具,更多是一种环境或者是助推器吧。就像现在我在这里写文章,待会一排版很多人就能看到;就像现在的生活模式和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前些天我和室友在商场里给各自的女朋友买奈雪的奶茶时,我们感慨奈雪的生意真好,每次到了都人山人海。
室友和我说是因为人家东西做得好,这是肯定的,占很大一部分原因,但我相信肯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奈雪选址一般是在人流量大的商场,规格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高;
茶做得好喝,外包装颜值高,适合送人或者发朋友圈;
消费场景设计得好,有创意有逼格,更吸引人;
最后产品套餐化,有茶,有面包,有甜品,美好的东西软化了人的心情。
现在很多店都做得越来越像个平台了,生态化也愈发明显,很多时候卖的其实不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种场景、体验或者是服务。
这是商业的进步或者创意,落在我自己身上,我觉得我更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其实很多东西都并不完全是新的,它可能是很久之前就有的东西的组合,换了一种方式,找到了新的场景。
所以,毕业之后,我需要做的事情除了保持学习更新思维之外,还需要找新的场景,将自己的技能逐渐与市场结合,这样我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以前觉得个人价值很重要,后来才想起政治课本上的那句话:社会价值决定个人价值。
以前觉得自己很重要,但越长大越觉得自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的一滴小水珠。
就像我今天讲的这些,讲我从乡村走到了城市云云,其实和我一样的人实在太多太多。未来还会有更多人会走我们的路,会探索出属于他们的新路。
当然,我也会继续走下去。
END
个人微信:dapang1006
如果想和我交流的小伙伴,可以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