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一部很火热的悬疑爱情剧《美人为馅》,里面相关的犯罪心理学让我有点着迷,尤其是利用罪犯作案的一系列过程来推测其家庭背景、情感偏向、社会经历以及价值观的取向与内心世界,即对罪犯进行犯罪侧写,很有新意,尤其是在案件毫无进展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一种查案的重要依据。
当然,这应该需要过硬的犯罪心理学知识为基石,还要有很强的思辨能力,更不排除这部剧为了提升这方面的魅力,会对剧情进行适度地夸张来达到目的。
但于我而言,犯罪侧写除了增强这部剧本身的观赏性之外,更在于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可能自己习惯了,认为稀松平常,但在别人眼中,却会别有一番天地,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
比如我们的衣着,谈吐,饮食习惯,行踪以及作息,如果被别人所知,那么展现在他眼前的就是我们一天生活的画卷,加以时日,如果他有了解别人的好奇心,那么是否在他眼中的我们更接近于我们最真实的样子呢?我认为极有可能。
拿行踪来说,我们每一天行走的轨迹汇总到一张地图上并圈起来,大致就是我们的生活半径,仅从此处,就可以推测出我们的身份、爱好抑或生活重心,知道我们为谁而活:
家、幼儿园、工作地点的连接诠释着一位年轻母亲的日常生活轨迹;学校、网吧、家的连接勾勒出一个中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形象;宾馆、机场、公司的连接暗示着一位常年出差在外的成年人拼搏的痕迹;社区医院、公园、家的连接洋溢着一位老年人的生活气息。。。记得在一部谍战片《黎明之前》里提到,掌握一个人的关键因素有两点,相貌和行踪。现在回想,的确有理。
在剧《美人为馅》中,常常会调出摄像头的监控来记录凶手的作案路径,从其衣着,作案手法,受害人身份来推断他的作案动机,行事风格甚至可能的心理创伤。
类似的,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有抱怨,谩骂甚至情绪化的举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对自己犯罪,我们可以把其称为一时冲动,但在旁观者眼里,或许远远不止这些,谦逊地请教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就是一种对自己“犯罪侧写”的方式,可能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者在别人的眼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山中我们不曾发现或者忽略的东西。
写作同样如此,在我看来,它是最能够体现我们内在的一种方式,写作中的有些问题只是我们性格或者心态方面盲点的影射,只因我们太过熟悉,反而习焉不查。我们在记录着文字的同时,文字也在记录着我们,久而久之,文字就会成为我们的另一张面孔,但有时我们对这种面孔会感到很模糊。
所以二美提议大家通过每周搭档伙伴的方式来组织写作,很有意义。我们通过互相点评各自文章的方式获得进步,有时更等同于我们以写作为平台,来为彼此的内在面孔做一次属于自己的“犯罪侧写”,以此来找到各自认知上的误区,从而更加精进自己,还能提高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愿我们大家都能彼此互助,早日靠近那个更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