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三思而后行,强调做决策前要先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每分每秒都有大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脑海,面对这些应接不暇的知识,我们是否也应该用审视批判的眼光“三思而后行”呢?
01.为什么要对知识做批判性的思考和提问
有一次在培训课堂上,我让学员做了一套4D领导力测评,下课后有一名学员“忧心忡忡”的跑来对我说:老师,我一直认为我是绿色培养型的特质,我想以后做一名培训师,可是测评结果竟然说我是橙色指导型,这可怎么办啊。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都像这样把测评的结果当作标准答案,和《皇帝的新衣》里的皇帝又有何区别呢。
通过对知识做出批判性的思考和提问,我们的关注点不再只是知识本身,而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知识,知识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知识和我的实际情况,和我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将知识转化为有效的知识,为我所用。
02.如何对知识做批判性的思考和提问
首先,要思考该知识是谁提出的,他在什么情境下提出的,他是如何得出的结论,他提出这样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就像上文提到的领导力测评,我们只要进行一些研究就不难发现:作者是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因为一次严重的失败事件,促使他探究社会背景对于团队成败的影响,继而结合荣格的性格理论创造出了4D领导力。
所以,测评只代表一种倾向性,而非权威性。其他知识亦是如此,它们只是在某个特定假设或情境下成立。
其次,要思考该知识跟我们自身的相关性,采用提问的方式。
再回到上文的例子。当学员看到自己的测评结果是橙色指导型时,不妨问以下几个问题:
橙色指导型擅长组织和指导他人,那么在我过往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我具备这样的才干呢?
我认为自己应该是绿色培养型,擅长帮助他人成长,那么在我过往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做了哪些帮助他人成长的事?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我身边的朋友或同事中,有谁比较偏向橙色指导型?为什么?
....
这个提问的过程实际是我们自己论证知识结论的过程。这并不是在肯定或否定作者的观点,而是帮助我们独立思考,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评估自己。
最后,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提问的过程,确定我们可以采取的行动。
综上所述,对知识做批判性的思考和提问,不同于我们在传统教育中被一直灌输的要有标准答案,[白或黑]、[错或对],它强调的是我们要对思考的过程再思考。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知识中,根据自己做出抉择。就像不同的人说“我很好”这三个字,但他们背后所表达的真实意思却未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