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研班3个月的学习眨眼就过,任务一个个完成,本身并不艰难。艰难的是这段时间的生活,学习和生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3个月,人生给我“生命意义”的庞大主题,让我在亲密关系中探寻。
一、父母与孩子
在,我在。小女孩说透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精髓。会写作文的孩子一定从小被父母培养读书习惯。书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伙伴,哪怕他们离开了。第一个阶段完成拆书法讲座时,单位同事拿出父亲留给自己的小人书说:“这就是父亲留给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书在,父母的爱也在。
9月13日,我妈住院了,我觉得她还没有危险,我想先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当天晚上完成《亲密关系》线上课分享,想着放假时再回去看她。踌躇满志的我,接着定下完成线下拆书课的时间,但在开课前一周,她突然昏迷。我“不得不”放下一切,暂停开课。医院里,亲戚站满床边,但只有我,我妈唯一的直系亲属能做决定。幸运的是,第二天她醒来了,还有很多昏迷后遗症,我在医院熬了10个通宵,等她好点了就又“飞走”,继续我想做的事。
10月18日,我妈突然昏迷,一直在ICU,一直还没醒。我记得某天抢救的晚上,我不能接受自己——我学了《亲密关系》,我可以做分享,我可以处理好很多关系和事,为什么没有照顾好她。在医院的日子,我看到病人和家属多是父母和孩子,我有很多疑惑。养儿真的是为了防老吗?久病前有没有孝子?父母留给孩子的是什么?孩子能给父母带来什么?很多答案,却没有清晰肯定的答案。
二、生与死的挑战
古今中外,有无数人用各种理论来探讨生死的意义,怎么活的更好,怎么接纳死亡,写在书里,留给更多人思考。
我妈的事情,让我这段时间推掉很多工作,领导和同事一直关心和帮助我,工作外,我还有个执念——要完成拆研班任务。我不想因为我,太影响组里的其他小伙伴。
这里非常感谢毕晓丹、央央、联想,我们是跨组磨课的团队。刚开始我正常完成两次线上讨论会,完成跨组磨课模板前,我妈正第二次昏迷,我不得不求助。她们马上回复“我来做,你照顾好妈妈”。
分配写逐字稿时,我妈还是ICU里最危重的病人。她们说要我照顾妈妈,她们写。我还有执念,自己的任务要自己完成。某个下午,在医院呆不下去要转换心情,我去朋友家完成了逐字稿。完成后,心里又放下一件事。
我妈生病,对我来说是“生与死”的挑战。刚开始情况很糟,亲友担心我“人财两空”,可是我不可能不救的;亲友们安慰,说我的孝会感动天地,我看着自己只是医院里很普通的一个病人家属而已。以前我是一个不太愿意麻烦别人的人,这期间我想尽了一切办法求助,给我妈最好的救治;这期间,我重拾了很多重要关系,得到他们的帮助;这期间,我慢慢去感悟生死的意义,是一种爱的接力和延续,还是一个必须接纳的无常。
三、未来与希望
今天上午,医生说我妈比昨天意识好一点了,要她眨眼就眨眼,要她闭眼就闭眼。虽然还不知道她什么时候醒来,虽然康复之路还是未知,心中总有希望。想起抢救的晚上,我跟朋友说,我只希望她活着,哪怕是植物人。等她醒来,我不会再和她对着干,我会好好听她的话,让她开心。
疫情原因,推迟的线下拆书课改到线上,时间定在11月6日,筹备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发了一个问卷,邀请大家自省亲密关系。最后一题是“请找一面镜子,静静的、安静的看镜中的自己1分钟,如实的说说自己的状态。”收到一些回答,看到“平和的自己”、“疲惫的自己”、“不再年轻的自己”、“有点迷茫的自己”。不管现在是怎么样的自己,来学习的,都是对未来有希望的自己。
三个月不长,却注定在我生命中刻骨铭心。我感觉自己的成长正如刚开始取的组名——破茧成蝶。一只毛毛虫变成蝴蝶,必须靠自己,艰难不轻松;成为一只蝴蝶,并不代表圆满,但意味着更多的未来和希望。祝福拆研班的每个人,也祝福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