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这4个字时常占据着新闻“头条”。的确,在日新月异的现在,一切都在“飞”一样的变化着。一场突如起来的疫情,让我们不曾想到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教育的改革更是飞速向前,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停课不停学”可谓“史无前例、世无前例”,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也是一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奇迹。
而由疫情催生的线上教学的迅猛发展,紧接着也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即将回归线上的学习,线上和线下教育如何衔接?如何权衡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利与避?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场高速运转的教育变革,对我们的教育方向有什么变化?目前线上教学只是线下传统教学模式的转移?这样一场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未来理想教育是不是一种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信息化技术能力对学生学习到底有哪些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未来道路是什么?
相信这一系列疑惑,在每位教育者心里几乎快组成了“十万个为什么”了,幸好有专家学者引领解惑。4月26日,有幸聆听了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首届“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创新:从线上教学到混合教学云论坛”,对于上述疑问,也探得一些答案。整场论坛,25名专家学者在简短的一二十分钟里,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这场教育变革,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角度鲜明,发人深思,是一场十足的精神盛宴,即使上午场到了午间1点,精神饱腹的同时也未觉身体的召唤。
为了不错过每一帧画面,我开启了两个设备,电脑和手机同时在线,两个设备间有一定的延时,这样就避免了因记笔记而错过任何细节。对于这场信息容量巨大的论坛会议,整整过了72小时,才觉消化一些,得以起笔梳理这场满载而归的学习感悟。
整场论坛,既有专家学者全局高端的定位,从大时代、大趋势、多角度出发,畅谈整个教育事业的变革,也有一线实践教学的经验分享。在各位教育学者的引领下,无不传达着一种“新”,新的视野、新的角度、新的方向。在我脑海中不断萦绕着一些词语:科技、信息、发展、融合、泛在、创新、生长、自主、个性、思维、能力、素养、探究、多维、互助……
目前疫情下的线上、线下教育的利与弊都显而易见,在时代的推波助澜下,我们不可忽视这场变革,网络的最大优势是互联互通、丰富多样、无限时空、无限共享,最大化地发挥个性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势必会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所谓的混合教学也不是简单地将线下教育移到线上,也不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学的相加,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不可替代,1+1>2的关系。在各位学者的分享中,我也寻到了些平日教育轨迹里的小片段。
看见孩子
朱益明老师在学生发展视角下的教学创新,他说本次分享主要带来的是发散的思考。确实如此听了他的分享后,我想了很多,我又不禁回到了教育本质“教育的目的到底什么?”的追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艾瑞德国际学校的学生观“每一位学生都是美丽的不同”与之不谋而合。两句话都在极高的肯定尊重孩子,尊重个体发展的重要性,看见每一位孩子,需要发展的眼光、极强的耐心和暖人心脾的爱。
在艾瑞德,我们能“看见”每一位孩子,疫情期间能够针对每位孩子的学情,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点对点的沟通,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乐趣,引导培养学习的意志力。一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我们会为学生量身定制评价机制,在最近一次云上颁奖仪式中,我们设定了17个颁奖项目,旨在让每位孩子都会拥有不同的可能,让每位孩子都有出彩的可能。即使语文学习的缺失也并不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热情,在被允许下,逐步求得平衡。
教学指向
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而教育的未来是:学会成长,主动学习。闫寒冰在“从居家在线教学看未来教育创新的设计短板”分享中,为我们呈现了多种教学方式的可能性。教育者要为未知而教,将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在知识之上。在甄别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时,依据应该是它不仅能令学习者对事物产生困惑,更能令其产生好奇心;它不仅能培养智力方面的好奇心,也能培养面对世界之奥秘时的好奇心。线上课程期间,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线上讨论,争做小主持人,学科发言人,自主探索软件功能的使用。小贤同学在线上学习小组任组长期间,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解锁钉钉新功能,组织小组学习。无需教授,在探索中,学习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
我们需要更巧妙地设计教学,增加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比如,我们在实践中操作中的“项目化学习”和“主题教学”,选择与学习者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或主题,以大单元、跨学科的形式让更多开放性问题点燃更多的创造力,让学生获得具有价值的学习体验。疫情期间的课程,国际班以疫情为教材,从当下出发,在认识疫情的基础之上,学会关注新闻、关注时政、保护自然,学会感恩、学会责任、学会爱国、学会爱家。
教学探索
在国际班混龄教育模式下,分层教学是必然趋势,我们采用了“道尔顿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面对时间的常量,为了让同一时空内的两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我们也做了一步步尝试。将课堂翻转先学后教,课前,学生会收到一张学习任务单,课中,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新课的答疑与交流。学生在做任务单的过程中,去思考,去追问。任务驱动,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拉比说,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但他的母亲当年问的却是:“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有价值的学习从来不是从外到内的填塞,正如“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是食物,从内向外打破是生命”一样, 知识从外向内填塞是被动的,从内向外的探究才是主动的,而要保持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及热情度,提出问题是第一步。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积极主动的发问,是保持儿童的学习热情及思考的原动力。
变革之风,徐徐而来,“变”与“不变”都将裹挟在时代的巨流里前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当下匹配。在探索初期,我们也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任务导向不够明确细致,学生自主学习无从下手;老师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左右兼顾,仍觉课时目标未完成;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阻碍问题探究的进度。“在做中学”,伟大的思想,不如微小的行动,一系列任务细化的过程中,我们也理得了一些头绪,本次的论坛学习,也让未来更加清晰、明朗。
本是尝试,但总也算置身于这场教育变革之中了。“赋能学生,塑造未来”是闫寒冰教授的结束语,是的,不管用哪种教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力和素养得到最大的开发,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面对当下的生活,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生活。
未来,已来。最好的未来就在当下,就在我们手中,我们需要聚焦问题,躬身入局,绽放思维的火花,用创新开拓未来,以一种“未来智慧”的新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又关注未知。在今天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启发智慧、增强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广泛、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