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开《猫城记》的第一页就被老舍先生的“脑洞”所吸引,近代文学史上像这样类似科幻小说又以黑色幽默形式出现的长篇小说实不多见,忍不住精神为之一振。
故事讲述我去月球探险,闯进了猫国,并目睹了猫国的惨败于覆灭,最终在法国探险队的帮助下回到了地球。
文章的讽刺性很强,很容易让人一一对应起来。猫国就是被日本侵略,政府却不抵抗的中国。国民性在猫人的日常细节里展露无遗。国食迷叶,就是整个国家瘫痪的最明显标志。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为迷叶和国魂而生。迷叶不就是外国人大开中国国门的武器鸦片?国魂不就是唯利是图的小市民的蝇头小利吗?在猫国,到处都是做官的,因为官是捐的,而捐官最终是因为政府发迷叶;在猫国,到处都是玩妓女,不做事的,因为做了也白做,人们只要吃了迷叶就乐意了;在猫国,学校的教员是卖学校,争利益的人,学校的学生是入学刚一天就最高学府毕业的人,学校的教学现状是学生杀害教员,教员抱头鼠窜;在猫国,学者是被有迷叶的人统治的,说自己听不懂的外国话来抬高身价的人;在猫国,军队是因为吃不起迷叶,追逐迷叶而来的人,战争一来,第一个逃跑的人。作者抱着“猫国可能还是有希望”的信念,一点点揭开猫国肮脏的遮羞布,最终痛哭流涕,他没有办法拯救他们。在整个猫国,只要两个清醒的人--小蝎和大鹰,他们最终双双自杀。国内不多的清醒的人,也是鲁迅先生称之为“民族的脊梁”人,眼睁睁大厦覆灭二无能为力。作者从多个角度与现实进行对照,很多的讽刺状况也被现实佐证成为了现实,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现实价值所在。
但是针对文章的小说艺术就不得不表示遗憾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作为基本任务的,这篇长篇小说显然有不足之处。文章可以抽离出来的主要形象有“作为旁观者的我”,大蝎,小蝎,形象有一定轮廓的有“迷”,“大鹰”,“公使太太”。但是总体而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着力不均。前面部分关于大蝎和猫国整体情况的介绍看来还是津津有味的,但是到了后面的部分,作者太过于执着讽刺,花了大量的笔墨在介绍猫国的教育,政治等等情况,削弱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蝎应该作为后半部分的核心人物,但是根据原文的描写,人物形象未免单薄,除了一力强调他清醒但是悲观,凡事敷衍,立体感不强,这就造成了后来外国人入侵突然一力反抗,并且饮恨自杀的行为显得很突兀。小蝎的形象应该是复杂的,就像是后来大鹰说的,他不是坚决地在现实社会混不下去的人,他有地位,有手段,因为思想的清醒而痛苦,这样的微妙矛盾才是人物形象的精华之处。后来出现的大鹰更是有脸谱化的嫌疑,着墨不多,来去都突然。
在文章中,作者是始终饱含着热泪,这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倾诉。单就讽刺艺术来说,作者将自己的深情寄托在层层虚构的世界里,用幽默和荒诞揭示现实,唤醒国人,这是值得赞扬的,也提高了文章的艺术地位。就小说方面来说,有一种在戏台上太过于投入演出,泣不成声,反而影响了表演的感觉。但是,着并不妨碍《猫城记》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打动后来的读者。他独特的构思方法为后来的追随者们提供了新思路,而他的拳拳爱国心,他的深深忧民意也将始终闪闪发光。
不由得想起了先生自沉湖中的情形,那时,他的心中也许就像文中的“我”看到猫国覆灭时一样充斥着浓郁的忧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