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QQ空间讲过,读完这本书稍微整理之后,顿悟了一个道理:我们为什么要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这是我们小朋友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在陪伴小朋友的过程中常常灌输这样的理念给小朋友,讲得多了小朋友就会问,为什么?在读到《少有人走的路》之前,我很难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而现在我的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作者在书中把爱定义为一种力量,是一种推动个人乃至整个物种客服懒惰和其他自然阻力的力量。我们一切努力的动力及对心智成熟的渴望,来源于对自己的珍视,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也就是自尊自爱。而对于我们所能给予的来说,只有能帮助对方自我完善的才是真爱。如果不爱自己,一个缺少自律,没有自我完善渴望,不追求成长的人,怎么能给予真爱?所以要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书中既谈到爱自己,自尊自爱,也谈到给予他人的爱。
我的分享是围绕自尊自爱展开的。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是因为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学生给我很多触动。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是功利心太重,心中眼中只有考点而没有知识的系统系,更不会去在乎什么人文素质的提升,而之所以重视成绩还是因为家长在乎,是家长要“我”学;二是大部分学生没有什么自己真正的爱好,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想要做什么。这当然是我们教育制度的失败,但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归纳起来就是,他们本身没有对知识的渴望,缺少内省力,没有对自我完善的追求。
子不教,谁之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想一下,我们每天有多少的时间是真正在陪伴孩子?斯科特告诉我们培养懂得自律的孩子,父母的爱至关重要。培养孩子的自律,首先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这是一切的前提。只有投入时间,才能够深入了解孩子,才能够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经历痛苦和折磨,才能帮助孩子领悟痛苦的内涵和真谛,让孩子勇于面对自己的痛苦,承担责任。这一切是自律的起点。沐浴着父母之爱而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得到健康发展,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是培养自律的根基。
其次是关注的质量。高质量的关注,充分的尊重,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爱。倾听,是表达关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把精力用在倾听孩子的话语上,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爱,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就越多,对孩子倾听的越多就越能意识到孩子是独特出色的人,而且对孩子了解的越多就越愿意教给他们东西。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就更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倾听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关注,比如和孩子一起 玩游戏,给孩子读书,辅导孩子做作业,进行其他家庭 娱乐活动,这些活动的本质就是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父母陪伴越多,越有利于帮助孩子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
作为父母,或者说作为爱的给予者来说,需要不断的自我滋养。我们需要为自己提供许多与心智有关的养分:我们要爱惜身体;我们要拥有充足的食物,温暖的住所;我们需要休息和劳动。培养合理而健康的爱好,这是培养自尊自爱的必要手段。但是根据作者的观点,爱好本身不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不会以低级、肤浅的目标代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
中国古代“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有这样一段感慨:“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在某种程度上,斯科特的观点与我国古人千年之前的感慨是一致的。至于能不能把爱好当做一生的追求,这个值得讨论。
家庭成员之间的自尊自爱对于家庭的意义非凡,它是家庭健康的保证。过分的爱不如不爱,自我牺牲式的爱只会带来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让家人学会自我照顾,我们自己也要适当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和期待,对于家人的健康有好处。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如何真正爱人的人会发现,真正的爱能够使人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与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缺乏真正的爱,导致消极性依赖。生活中对爱有一种常见的误解,将依赖当成爱。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过分的依赖导致病态的人生。消极依赖的根源就是缺乏真正的爱,缺少爱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内心始终缺乏安全感,会不顾一切的寻亲他人的爱和关注。真正的爱与自我约束相辅相成。父母做到自律,给予子女足够的爱,子女获得了爱,才会自尊自爱,才会知道如何给予别人真正的爱。
自尊自爱是心智成熟的条件之一,是达到自我实现的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