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伴君如伴虎,忠臣良将尤其招奸人妒忌,由于吏部侍郎负责为朝廷选拔、培养、任命官员,加之薛道衡长袖善舞,不拘一格大胆选拔人才,得罪了隋朝的外戚,被奸臣弹劾与苏威等人结党有意对抗朝廷。薛道衡被免职,流放至岭南一带。晋王杨广当时在江苏扬州,偷偷派人告诉薛道衡,让他走扬州这条路去岭南,然后奏请隋文帝把他留下来。薛道衡认定杨广是个不学无术的庸才,不喜欢杨广,采纳了汉王杨谅的建议,改走江陵道去岭南,避开了杨广。 不久,朝廷又下诏将薛道衡调回内史省任职。晋王杨广从此对薛道衡怀恨在心。然而,因为爱惜薛道衡的才干,杨广对薛道衡还是十分恭敬礼貌的。以后数年,朝廷任命薛道衡为内史侍郎,又加上仪同三司的职衔。薛道衡每构思文章,一定端坐在空室内,或者靠着墙半躺着,听到外面有人说话便发脾气。他的沉思如此专注。隋文帝称赞说:薛道衡起草的文书很符合我的意思。但是,隋文帝对薛道衡的迂腐和刚正却经常提出告诫。后来,隋文帝对杨素、牛弘说:薛道衡年纪大了,我不能再驱使他,使他尝受辛劳,应该派卫士守卫着他家的大门,让他过上安逸稳定的日子。于是,晋封薛道衡为上开府,赐给物品一百件。薛道衡以自己没有功劳而推辞,隋文帝说:你长久在朝廷内辛勤供职,国家的大事,都由你来宣布,难道不是你的功劳吗?薛道衡长时间处在国家中枢机要的位置上,声望日益显赫。太子和各地封王争相与他交结,高赹、杨素亦对他十分推崇,因而使他的名声如日中天,英名远扬,一时朝廷上下无人可比。其实,早在北朝时,薛氏就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大姓”。薛道衡曾自豪地说:薛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隋朝建政以后,政权、文坛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薛道衡洞破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薛道衡反对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薛道衡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隋朝乃至后来初唐的文风的革新都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