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
上周五拆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因为各种原因
大家似乎都不怎么喜欢
请允许峰少花 1 分钟先哭一会儿
……
今天峰少给大家带来的是
腾讯的封神之作
《腾讯传》
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腾讯崛起的经历,并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
从1998年开始创业到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腾讯以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在“3Q大战”的激烈冲突之后又进一步走向开放……
腾讯的发展路径,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互联网人在应用型迭代和对本国消费者的行为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并开始领跑全球。
2016年11月12日,财经作家吴晓波撰写的《腾讯传》首发亮相,并将这本历时五年完成的著作亲手交到刘炽平的手中。
——百度百科
吴晓波,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激荡三十年》、《大败局》是财经人必读书目。
1999年,吴晓波用50万买下千岛湖一个小岛的50年租借权。
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2014年在爱奇艺开通脱口秀节目《吴晓波频道》,三年多时间,微博+微信,吴晓波频道玩出一个超过200万用户的社群。
2015年跨界做的“吴酒”33小时卖出5000瓶,瞬间入账近100万,年销售破千万;创立仅一年,估值10亿。
2017年1月3日,上海巴九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吴晓波频道”运营公司,下文简称巴九灵)正式对外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轮由挚信领投、浙商创投、头头是道和普华资本跟投,融资1.6亿元,投后估值20亿元。
前言:谁能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
吴晓波提到了《腾讯传》的缘起、写作经历,故事“从一个少年在1986年的春夜看见了哈雷彗星开始”;
幸运的马化腾生处于一个“大时代”,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三代创业者,热讯的成功离不开:ICQ之外微创新、特殊的互联网环境以及资本输血;
2004~2007年长达3年的战略调整期,同时在多个领域崛起的腾讯面临了极大的冒险,但也正是这一阶段的“重塑”确定了腾讯的生态基础;
作为中国互联网第二次圈地运动的最大受益者,腾讯也成为了全行业公敌,也因此爆发3Q大战,让腾讯更加开放,与此同时微信诞生;
接下来的两章:
《马化腾的七种武器》与《两个互联网世界》类似于一种不充分析和课外读物的存在;
前者试图总结出一套马化腾式的“成功学”;
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QQ抄袭ICQ的事实;
PART 1 创业:1998--2004
第1章:少年:喜欢天文的Pony站长
1971年10月29日出生的马化腾曾经也是一个“追星(哈雷彗星)”少年;
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和陈一丹命运的相遇;
做不了天文学家,就做计算机高手的马化腾第一款产品面世;
润迅公司的5年成就了马化腾从技术转型创业的野心;
惠多网开启了互联网时代新的大门,马站给了他发挥空间;
马化腾、丁磊、马云、张树新、张朝阳、王志东;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在成长;
丁磊的成功(中文免费电子邮箱)刺激了马化腾,一个公司的诞生;
第2章:开局:并不清晰的出发
马化腾和张志东开始组建团队,“腾讯”Tencent的由来;
在比尔盖茨、乔布斯,杨致远,拉里佩奇崭露头角的当下,国内互联网人在行动;
走在“无线寻呼”歧路的腾讯,终于在1999年遇到了它的另一半“ICQ”;
ICQ4.07亿的卖身价让国内产商蠢蠢欲动,OICQ应运而生;
ICQ模仿者的末路,以及OICQ在客户端转后台服务和体积上的微创新;
1999年2月10日,OICQ正式发布;
第3章:生死:泡沫破灭中的挣扎
OICQ用户上涨太快,马化腾和曾李青不得不用其它业务反哺;
中国互联网第一次把品牌LOGO交给用户决定,企鹅的雄起;
1999年10月,OICQ收到ICQ侵权律指控,OICQ生化危机;
IDG、盈科对于前途不明朗的OICQ犹豫不决,对赌敲定;
OICQ与游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以及QQ名称的诞生;
2000年中国互联网泡沫破碎,IDG推出、MIH入局;
第4章:梦网:意外的拯救者
日本电信运营商以及中国移动的增值服务模式给了QQ新的希望;
“移动梦网”成为腾讯盈利核心,腾讯也成为了最早盈利的互联网公司;
随着移动梦网业务开展,腾讯架构第一次调整:市场、研发以及智能部门;
广告、会员制、以及企业服务,腾讯在获利渠道方面的尝试;
QQ注册(短信)收费尝试引发舆论危机,2003年重新回归免费;
2002年虽然QQ收费尝试不顺,但是Q币却打开了一扇大门;
第5章:QQ秀:真实世界的倒影
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的恩怨情仇,以及2002年QQ群的诞生;
产品经理许良与QQ秀(韩国sayclub.com虚拟道具)的上线;
QQ秀的诞生释放了年青一代在虚拟世界释放自己“本性”的心魔;
2003年QQ的战略级衍变:产品经理制、支付体系和会员服务体系;
解决了生存危机的腾讯终于看上了“网游”这块蛋糕;
迷你首页的创意,让腾讯后发先至;
第6章:上市:夹击中的“成人礼”
腾讯预谋上市;
是香港还是纳斯达克;
腾讯的低调与TOM和盛大的高调;
“移动梦网”进入政策拐点,腾讯受创不轻;
“诸神之战”爆发,qq被围剿;
腾讯的迁徙与马化腾的成年礼;
PART 2 出击:2005--2009
第7章:调整:一站式在线生活
腾讯、网易的虚拟电信运营商计划因信产部一纸“通知”梦碎;
中国移动连续对移动QQ出手,历时两年半,腾讯无线增值业务受到空前打击;
在政策的排挤之下,寄生梦网内容服务商集体雪崩,QQ开启手机门户;
2005年8月,腾讯初步完成面向在线生活的产业模式业务布局;
2005年10月24,腾讯第二次架构调整,公司组织架构被分成5个业务部3个服务部;
与淘宝网“六一罢市”战役中,腾讯开始渗透电商;
腾讯业绩暴涨,马化腾却一度成为“全民公敌”;
腾讯第二时刻,曾李青出局;
第8章:战MSN:荣誉与命运
2004年8月,MSN入局;
2005年2月,腾讯收购张小龙开发的Foxmail;
MSN分包合作、快速切入电信增值业务与雅虎互通一度让腾讯招架不住;
在MSN互通互联大势所逼之下,QQ重新定义即时通讯;
MSN败于自恃过高,一开始就没有把QQ当做对手;
2005年,中国人彻底开始统治中国互联网;
第9章:空间:有别于Facebook的社交模式
腾讯在QQ空间领域杀出一条血路;
QQ空间的成功,催生出了腾讯的黄钻进阶体系;
QQ音乐推出绿钻体系涉足收费音乐领域;
QQ空间的对手,51.com的出现;
国内SNS社区概念的兴起,51反抄袭qq;
QQ与51在技术、网吧和外挂三个领域暗战,以对手犯错出局;
在Facebook打火的时候,腾讯的克制让它找到了新的出路:QQ农场;
开心农场入驻QQ空间,又一次站在了潮流之前;
第10章:金矿:“游戏之王”的诞生
2004年腾讯重启游戏战略,任宇昕挑大梁;
QQ游戏的模仿者联众不是死于被模仿,而是没有应对策略;
《QQ堂》成为中国网络游戏第一起跨过著作侵权案;
QQ宠物的诞生;
腾讯在气派和小型休闲游戏取得不错战绩,代理QQ音速破局;
《穿越火线》和《地下城与勇士》正式确立了腾讯游戏圈数一数二大的地位;
腾讯游戏逐步成为最大的网游企业;
第11章:广告:社交平台的逆袭
腾讯涉足流量红利,2006年世界杯超女之后高调宣布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门户网站;
QQ去低幼化尝试;
在Facebook尝试灯塔业务同时,腾讯决定重新定义互联网广告;
效果广告“广点通”在门户广告和搜索广告中脱颖而出;
PART 3 巨头:2010--2016
第12章:用户:小马哥的产品哲学
腾讯的创新理念: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腾讯的10/100/1000法则;
产品经理与用户体验;
产品经理马化腾的第一次演讲;
挖掘数据背后的用户体验;
第13章:转折:3Q大战
在腾讯日益强大已至一家独大的同时,风暴不期而至;
腾讯三宗罪:一直模仿从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
“狗日的腾讯”舆论引爆;
腾讯宿敌周鸿祎的出现;
QQ电脑管家与360安全管家正面冲突;
周鸿祎在新浪微博平台掀起舆论狂潮,腾讯依法起诉;
QQ保镖与《只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
QQ与360的妥协;
3Q大战终局;
第14章:开放:新的挑战与能力
经过3Q洗礼之后的马化腾,开始尝试开放战略;
腾讯在“马八条”之后尝试转型原则:开放和分享;
“十场神仙会”,腾讯的反思;
资本和流量,腾讯的保守式开放;
移动时代的新对手:新浪微博;
第15章:微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站台票”
中国式kik——微信的诞生;
马化腾之后,腾讯的第二个灵魂人物——张小龙;
朋友圈、公众号和微信红包一步步把微信推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潮;
腾讯“合纵连横”,与阿里巴巴之间展开并购大战;
第16章:年轻:手机QQ的自我变革
已经15年的QQ迎来了自己的“关键时刻”;
微信对于互联网的分流,让QQ沉淀了大量的90后;
QQ的新打法:1、娱乐化社交;2、场景化通信
第17章:互联网+:泛娱乐的环形生态
泛娱乐从《洛克王国》开始;
向动漫领域发起进攻;
网络文学布局;
以文学和动漫创作为基点着力于内容生态;
第18章:失控: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
腾讯独孤求败;
七个灰度: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创新度
腾讯的微信+QQ双社交平台架构;
腾讯的连接一切战略与互联网+新主张;
腾讯公益;
腾讯老同学退下一线,面临新的挑战;
关于《腾讯传》,峰少不想谈太多,知乎上几乎一面倒的言论,大家应该可以发现些什么。
在此,峰少只想声明几点:
1、吴晓波的主观性太强了,文章更多的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结合对方提供的部分资料以及自己查找的部分内容“糅合”而成;
当然,作为叙事者,最开始的时间线以及中间的发展事件,有点太过简单;
观众几乎了解不到除了网上已经曝光的内容;
2、吴晓波对腾讯抄袭的看法,最开始就用中国互联网都是“抄袭”出来的搪塞OICQ的诞生;
后面又站在一个合作者的角度,回避了腾讯抄袭的问题;
只是在某些时间节点重申腾讯的创新和运营;
3、对于腾讯本身而言,抄没抄袭只有自己本人清楚;但是对于51抄袭自己就有些明显的委屈态度;
4、腾讯前期面对ICQ模仿者、MSN、51只之时很大程度上都是对方防错出局,不犯错是很多时候腾讯胜利的根本;
5、腾讯的成功确实踩在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不少节点之上;
6、吴晓波对于有一部分时间是在“隔靴搔痒”;
7、吴晓波有过分解读的嫌疑;
不过,它也理清了不少我们关于腾讯的疑问。
那么,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