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研究生毕业,考入国企单位。工作三年,我的幸福指数日益下降。繁琐的工作、复杂的人际,让我不堪疲惫。
半年前,我考虑辞职,但一直犹豫纠结,下不定决心。我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勇气一走了之?是因为舍不得这份尚可的薪水吗?是对自己未来担心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诚然,我确实舍不得这份薪水。倒不是因为我有多高的物质追求,只是现在正是需要用钱之际,新房装修、生孩子,都需要钱,辞职对我和先生的收入影响确实不小。薪水这个因素占到犹豫辞职与否的30%。
我也确实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所顾虑。年近30,无一技之长,没生孩子,走入职场属于首批被淘汰的人选。更何况我连下一份职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都不知道,这一切都让前途看起来黯淡无光。贸贸然辞职变“家里蹲”,看上去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对未来的担忧这个因素占犹豫辞职与否的30%。
那还有40%在哪里?
在看陈海贤老师的书《幸福课》时,里面提到“远方”和“当下”,有这么一段话:如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这个事就会变得有些复杂。我见过不少人,因为去了远方,发生了他们所期待的转变,另一些人却又慢慢陷入了原先的生活模式。生活没法简简单单地通过换个环境格盘重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长长的过去并不会因为到了“远方”就消失。它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对挑战的应对里,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
这段话让我找到了那个40%:我想我还没有弄明白,我对工作的厌烦和对同事的防备,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这种情况下的辞职,究竟是一种逃避,还是新的开始?它带给我的究竟会是海贤老师所说的“期待的转变”,还是重蹈覆辙“原先的生活模式”?
我不确定我是否会走,何时会走,但我想,无论如何我都要思考清楚,这其中的冲突矛盾到底想要教给我什么?也许,想明白了、感受清楚了,我就释然了,有力量了,走或不走都不再是一个纠结不定的念头。
回顾工作的这三年,发自内心地说,工作的本职任务里,很少有能让我提起兴趣的部分,绝大部分日常工作都属于我既不喜欢又不讨厌的繁琐任务重复,完成这类工作很难让人产生价值感和成就感,也看不到进步的方向。
还有一些属于我十分厌恶的工作内容,每每需要完成这部分工作内容时,我的情绪都会不太稳定,变得易怒,一味责怪布置任务给我的人,带着情绪去完成工作,让自己的幸福感降低。工作本质属性让我产生辞职想法占到全部因素的25%。
另一个让我想辞职的因素是资源。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学习教育,这些资源的缺乏让我的生活变得异常无趣。亲人、朋友全不在身边;想学习新技能却找不到好的老师来指导;一天辛苦的工作之后想要吃顿大餐、喝杯奶茶,却没有可去的地方……人们常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我的工作让我几乎没有生活。资源的缺乏占想要辞职因素的30%。
最令我觉得难以忍受的是同事关系的处理,这占到我想要逃离这个地方的45%的原因。三年的时间,我的感受从最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格格不入、充满疏离感,我好像走在了人际交往的一条错路上,与同事的合作沟通成为了我的一块心病,而我也因此变得越发不自信。
因为思维差异太大,我不知该如何跟同事聊天。他们在乎的我不在乎,我想了解的他们不感兴趣,我和他们就像两个世界里的人,聊不到一起;
我直接面对的每一个领导和同事都曾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过我,可是表面上却一团和气,对我很关心,这让我本能地防备他们,不信任他们,更不愿意跟他们打交道;
工作中总有人推卸职责,把出错的原因怪罪在别人头上,合作变成了一种奢求;
老员工欺压新员工、倚老卖老的现象太过正常,我就是被欺压的那一个,而我除了无声抗拒,找不到其他的办法……
工作三年,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坐在书桌前认真思考这种种矛盾冲突。过往,我习惯把眼睛向外看,觉得所有的不愉快都是他人引起的,而今天,当我抽丝剥茧层层审视时,我才意识到,我自己也有不可或缺的责任。
也许,我早该问问自己的内心,既然无法改变工作的本职属性,我能培养对它的感情吗?能把不讨厌不喜欢变为喜欢吗?不能的话,我能接受这种不讨厌不喜欢的工作吗?
也许,我应该意识到,职场不是家,上级交待工作任务即是我的职责,不喜欢并不能成为拒绝完成任务的理由。越是遇到不愉快的工作任务,越要注意调节情绪,更要注意与人的沟通方式。
也许,我应该思索,在现有的条件下,我能做什么来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总有一些低成本的小举动能让我们感受到幸福,比如读书,比如运动,比如善待自己的胃。资源的欠缺并应该成为阻挡我们追寻“小确幸”的绊脚石,在现有的条件下想办法提升幸福感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失的技能。
也许,我糟糕的职场人际关系是想要告诉我这样一些职场基本原则:
职场不是家,同事不是亲人、挚友,职场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应当。同事有他们的需求,为了自己的需求而顾及不上我是职场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不应该奢求过分的照顾和关心。人之本性即有善有恶,我是如此别人亦是如此,我们就是这样构成了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理解他人的需求,就像理解自己一样。这一点,即使我换十个工作,都是如此。
做自己就好。工作是大家聚集到一起合作完成任务,而不是互相培养喜欢的感情。我不需要因为思维的差异而惴惴不安,甚至不敢说话、不想说话,也不需要因为拒绝参与同事的聚会、邀约而感到愧疚。我有权利维持我的思想和喜好,别人也有权利捍卫他们的想法和习惯。和而不同,平常心对待。
做好自己。职场中总会碰到不合作、爱推卸的人,这种时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是摆在第一位的,而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是摆在第二位的。情绪不佳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出正确的行为,但实际上别人犯错永远不应该是我们犯错的原因,想想哪些是我们职责范围内的,把它做好,除此之外不去计较其他。
人生的每一段旅程都不会白走,所有的低谷、迷茫、挫折、失败都是人生的一堂课。如果我们拒绝学习、思考,那么人生的课业只会越来越沉重,我们也永远只能体会到生活的苦。我们能做的,就是走进这些课堂,思考它们到底要教会我们什么,待学成之后,我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积蓄力量,感受不完美生活的真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