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实验账户=虚拟账户
有趣的一件事情,对前段时间经历的事情进行复盘,边写边感动自己,好像从多大的难关里闯出来,又经历多大的内心建设,终于悟出了极其了不起的人生体验。
但在快要收尾的时候,突然觉得毫无意义,那些写下来的感悟又能怎样,如果做不到,感悟也不过是纸面文章罢了,用来煽动别人的情绪,标榜下自己思考的深度。如果做得到,那就去做呗。
想想,果真说比做容易。讲大道理这事,多读书多反思多综合他人思考的精华,总归能说出来,震惊一票人,可是讲多了,自己做不到,又能怎样。生活最终是要过下去的,不是停留在嘴巴上,纸面上。
这段日子里,我想了不少事,我很感谢这几年“风吹起来的时刻”带给我的馈赠,但是这个“馈赠”的背后,我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
在过去那个如火如荼挣钱的时代,我根本无暇思考,我甚至连“停下脚步听听生活声音”的想法都没有。我珍惜时间,是因为我想把它全部投入到我所追求的挣钱投资事业里,而对于“生活”呢,我极其吝啬付出时间。
付出,的确是会有回报的,但是这些回报是被标价,它要以“其他东西的失去”来买单。
以前没想过值不值这事,现在再不去想,感觉有点对不起自己了。当成果已经大大超出我当年所追求的程度后,该“适可而止”。
然后,我尝试去“生活”了很多东西,很遗憾,知道“适可而止”后,生活并不买账。它就像是一个被我长期抛弃的亲人,冷脸对着我,不给丝毫的柔情。
在过去那个擅长的领域,我过得顺风顺水,那套生存法则搬到现实生活中,发现毫无用处,甚至会处处碰壁。在生活这个修道场上,我干得一塌糊涂,做什么砸什么。
所以,没啥可说的,之前写好的2018年度计划删减到最后就两件事:一是学会过日子,二是读懂公司,就这么简单。
至于什么大踏步前进,乘着市场的东风拓展事业之类的事情,我都不贪心了,懂得放弃,适可而止,就是我现今的哲学观。
02
回到这次总结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全年投资梳理。我想分成两个部分,先把我的100万实验账户的第四次复盘做完,然后开始全年投资体系的总结。
前半年的持仓过程波澜不惊,到了9-11月初,账户市值猛涨,最好的时候近200万。
但11月14日开始,大盘从3450点开始跳水,随后剧烈下滑到3254点,我所持有的大蓝筹大幅回撤,差不多都有15%左右。同时,腾讯和内房股也配合表演高台跳水,回撤更可怕,尤其是融创中国,从43.55一路下跌到27.3元,回撤了37.31%才止住跌了。
在12月最后两周中,这种持续下跌的颓势得到了扭转,持仓股票开始温和上涨,比如碧桂园、万科A、美的电器还创了下新高,腾讯也重上400港币高地。
总体而言,从年初到年底,满打满算10个月吧,100万本金增长为183万,净值为1.83。
为了方便,港币兑换人民币按照0.85计算,实验账户市值是182.2万元。按照我自定的收益率计算标准,算是83%的收益率吧。
虽然说所有股票都从今年高点回落,有些回落还不少,但是股票本身的价值依然在,我不会交筹码的,继续持有中。
对了,从11月到年底期间,我做了一次账户调整,在融创因为配股而导致大跌的时候,我果断以17.05元的价格卖出了这个账户里的兴业银行,再以31.5港币的均价买入3000股融创中国。
调整理由也简单,从价值成长的角度看,我会认为融创中国在2018年的表现好于兴业银行,确定性更强,成长性更高。
03
现在从实验账户回到今年的整个投资总结。
狭义上看投资,是拿着手里的闲置资金去买股票、基金、债券、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这里就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是这些钱背后的投资行为需要尽可能地稳健,不能出现剧烈波动,在不定期的月份中大幅回撤甚至亏损本金。要保证“稳健”二字,所需要的就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成熟投资理念和投资体系。
二是纳入投资领域的闲置资金体量要足够大,少量的本金或许可以带来翻倍甚至翻几倍的上涨,投资收益绝对值却是少的。本金多,可以让投资更多地从稳健安全性角度出发,即便是10%或者20%的收益所带来的盈利,都能远远超过小本金好几倍带来的盈利。
所以2017年整个投资思路就非常明确,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不断把重心放到挣钱上来增加投资的本金。
我是觉得,当投资本金到了让人心安的数值,投资体系比较稳妥了,开源这个部分可以慢慢收缩,将那些自己主动投入大量时间的工作放下,转而寻找那些不需要主动参与但可以从中获得被动收入的工作。
多节约出来的时间更多投入到“投资”这件事情上,丰厚本金创造财富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带来的回报也足以保障舒适的生活了。时间,这时候才能够真正意义属于自己。
04
今天开始就一切归零了。但是2017年整个调整,对我思维上的启发是非常大的。
1、在钱生钱的阶段,本金非常重要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稳健的收益率也能带来很大的绝对值。而且本金大,真的能带来巨大的安全感。
2、投资思路开始从“各行业分散抓阄瞎买一通”往“集中持股,精选优质龙头企业”上转变,这个时代“强者恒强”,自然龙头应当享受更多的溢价。
3、在分析龙头企业上,开始学着理解“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这也是方丈一直在雪球上提到的“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观点。只有好的商业模式才能够让一家企业活得更加长久,挣更多的业务模式的钱。投资股票,本质就是买股权,股权的背后就是这家公司的生命力周期,商业模式决定了生命力周期。
4、低估值、确定性和成长性,这三个要素里,过去的我一直受到低估值流派的影响,觉得只要便宜,哪怕不涨也不会亏。但今年我开始转变这个想法,低估值并不是投资股票的初衷,如果是成长性不行的公司即便处在低估值的价位,买入也毫无意义。我所要考虑的是寻找有成长空间的好公司,在它们股价处在低估的时候买入。
这就好像,过去的我还深陷在“找到格雷厄姆烟蒂股票”的状态,但现在开始懂得费雪寻找成长股的价值了。
5、忘掉买入的成本价,如果一直拿那个当作权衡指标的话,我很可能错过无数次好的加仓机会。我不能把视角放在过去,因为公司是活的,是在不断成长的,很可能在2014年的时候,他的内生价值是A,但到了2017年,业务更全面,盈利模式更多后,它的内生价值已经到了A+了,我所设定的买入成本肯定也会随之提高。
还有一种可能,一家公司在过去小市值的时候并没有投资价值,业务模式和盈利都糟糕,那时候即便股价便宜,但对于投资来说也是“贵”的,但几年后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处在风口期的公司业务模式和盈利通道都打开了,转型成功,即便股价贵了不少,但对投资而言很可能是“便宜”的。
因此权衡要不要在某个价格买入这家公司,需要建立在对这家公司全面了解,搞清楚它在未来几年的现金流状态,倒推出当前的股价是低估还是合理,亦或者高估。用水晶苍蝇拍老师书里的方式来表达就是“DCF三要素”。
我在这段时间里也非常认真地思考过自己投资上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上,我总结了几条:
1、不太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能够做到一定程度上的逆市操作;
2、没有太大的贪心,不太会受到所谓加杠杆赚大钱的诱惑,不会在投资上上杠杆,不会用爹妈的钱投资,不会代客理财追求认同感,并且我对收益率的追求不那么高,我就容易在市场波动的时候保持好的心态,长期持有那些非常优质的公司;
3、我所有的投资资金都是闲钱,即便三五年困在股市,都不会对生活有任何影响;
4、抄作业的眼光还不错,懂识别真正的高手。
劣势上也比较明显,我有投资体系,却对于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匮乏,如果用1-10的级别来衡量一个人看懂公司的能力,我估计就在3的级别。这是非常大的硬伤。
人不能把运气当作实力,要尽可能多的减少这种运气的影响,做更多确定性高的事情,读懂公司是我未来2-3年必须要俯下身子做好的事情,我的志向可不是一直停留在浅层的小白理财,应该探入到更深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