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作者罗尔夫·多贝里,1966年生于瑞士,在圣加仑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本书主要以54个故事为主体,讲述了作者在职业生涯中观察到的一些人类思维定式,然后蜻蜓点水式地点明这种偏误,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不同于以往。书的篇幅不长,阅读起来就像是看情景剧,每天两三集,上下班途中思考每个故事能深挖到哪些点。碰巧我有每天打一小时乒乓球的习惯,刚好就有了和小伙伴讨论的内容,每天的一小时既是放松,又是头脑充电的过程,也加深了我们彼此的了解。幸运的是每隔一周,还有机会在拆书帮小组中展示和讨论,更让这个过程变得奇妙。
有几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小故事:
①事后诸葛亮偏误:在某些事不关己的情况下,总有一些人会得意傲慢地说:“我早知道会这样。”在事情已有定论的时候,我们评价别人的功过似乎已成了习惯,这种行为若是针对历史事件,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映射自己,获得提升,但若是针对身边人,那便十分“不够意思”,甚至有时候 “ 充满恶意 ” 。同时这也让我联想到昱海老师在第一次课上分享的——永远不要做任何预测,因为那是愚蠢的,我们能做的是先把眼前的事解决了。
②团体性懈怠:文中提出,两匹马拉车的效率还不及一匹马。在马身上都发生的事,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比如开会时,如果我们不是发言的那个人,我们会倾向于 “ 往后坐 ” ,如果身边的大家都在玩手机,那么基本自己也逃脱不了这种群体性行为的感染力。团队稀释了每个人懈怠应付出的代价,这是正常的现象。其实有很多次我主导的小团体会议中,有一位同学总会思绪游移。一开始我有些懊恼,碍于团队,我从未跟他当面提出要集中注意力,回去我也反思自己,是不是会议太枯燥,或者那位同学不认可我们的目标?而当我阅读到这种现象的时候,我试着将会议主导者的角色转交给这位同学,让 “ 懈怠 ” 行为走到台前来,反而带动了这位同学的积极性,也为团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③光环效应:大家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不可否认的是,长得好看的人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确实比长相普通的人顺利。人们倾向于对美好的事物展现自己柔软的一面,所以,在能力范围内对外在形象的妆点保养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利用了“光环效应”,由表及里,以小窥大。相对的,广告商倾向于选择光鲜美好的代言人来跟自己的产品建立联系,让你误以为代言人天生的气质和产品不可割舍,颠倒因果。前些年出来的明星代言虚假产品就是让消费者跳入了这个陷阱。还有,虽然我一个人的 “ 曾经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他当下的脾气秉性,我们也不应该把人 “ 一棒子打死 ” 或者 “ 一味地捧上天 ” 。结合最近学校里接连发生的事件,且不论当事人的心理强度,作为旁观者,我们也应该扪心自问,是否戴着有色眼镜品评别人,做了不负责任的事。
整本书读下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客观。也反省自己曾经做过的以貌取人、急于下结论、思维太片面的事。作者说,具备清醒思考的能力是十分奢侈的,我感觉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就是清醒的认识自己,还要多多拓宽知识面,丰富阅历,以一颗友善、感恩、平和的心关怀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