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高中的好友去了听音乐会,难得一聚当然不免会漫无边际的闲聊:对往后的打算,对以往的怀念,还有对当下的体验和感受。聊着聊着就聊到大学以来各自的生活经过(暴露年龄啦),好友说他自从上大学后就爱上了大学的生活,加入了学生会与无数社团,充实的过好每一天~~~~~。过了一会他终于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反问我的大学生活过的怎么样,我回答到:很平常,过上了我所喜欢的生活。他对我这样模糊的回答有点不甘心,再问的:加入了什么协会与组织了吗?我再次回答:只有一个读书协会。他一脸惊奇问道:就没有其他了吗,学生会,校支部呢?我又回答:没有,一个也没有。(好友惊奇的原因我猜想是源于他对我的刻板印象。笔者高中是确实一个组织型积极分子,加入了学生会,当过学生会部长和班长等等吧)后来就这样他一问我一答的访问方式持续下去,最终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心问了一个终极问题:你孤独吗?哦,我,我,我,不知道呢。其实这个问题是借他之口说出来了,我也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第一次用分割线好开心啊,呵呵大!以下就说笔者主观胡说的阶段了。
我想对于这样的终极问题,首先要看如何定义,如果将它定义成可见的集体性行为,那么不用说了,笔者是 一个孤独寂寞的人,因为在大学的主要活动中都看不到笔者身影;而把它定义成不可见的心理状况,那笔者一个就是个正常人了(会有正常人会向别人抒发寂寞空虚冷冷冷吗?)。
对于笔者这样的转变或许只能用精神分裂去解释了。(哦,不,我没有病!听我慢慢道来。)人嘛,是天生的社会性和集体性动物,如果没有了这种天性现代人类社会就不会出现,甚至说人类能否存活到现在也是个问题。(原因嘛?只能说不知道的人是初中政治没学好,答案都在上面哦!好吧我还是帮人脑补一下,做一回活雷锋)由于我们的祖先没有好的生产食物的方法,和当时的环境恶劣非常容易成为猛兽的食物这两大原因,直接导致了群居成为他们的必要选择。而我高中的行为就是一种本能的群居行为,除了聚在一起能取暖更好的生存下去外还能获得一种资源——人脉,尽管这看似十分粗俗,但人类的生存法则就是这么粗暴有力。
不过后来笔者的转变难道是不想活了吗,对于这样想的朋友,笔者真的有一种轻生的冲动。首先我要感谢我们的祖先先让我们活下来了,再要感谢前人的不懈奋斗与松懈懒惰,因为他们的不解奋斗现在的环境变得舒适,他们的松懈懒惰却造就了现在的科技社会,每一个人不在担心从某个角落冲出来一头猛兽把你吃掉,单凭个人的力量生存于现代社会成为可能甚至是当今绝大多数人的现实反映(也许你还是要靠农民伯伯种粮食给你吃,但在现代的社会分工中你不在需要和他们一起下田,你只需通过货币支付就可吃到香喷喷的米饭了。而我们的祖先必须一起打猎一起采摘一起捕鱼才可得到足够的粮食生存下去)。至于人脉,当你学会孤独时,享受孤独时,说明你已经是一个有内涵的人了,这个社会是最喜欢一个有内涵的人。
到了这里,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在群体中你感到过孤独吗?由于群体是集体性的所以它天然无法照顾到所有人的意愿,而就是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压抑个人的特性,所以当我在集体中不再感到舒适,在纸醉灯迷中感到空虚与落寞,那我为什么还要压抑自己留在集体中(我又不是有精神病)。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平庸,也许这句话太绝对了,但群体会压抑个性这是无可置疑的。我曾猜想过什么是孤独的最好状态,有一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答案,在一座高墙的一个暗无天日的牢房内,又一个无辜的人被关着,他在微笑在喜悦在享受,因为莫扎特在伴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