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作者:(英)里德利(Ridley,M.)
01推荐理由:
乐观是个美好的品质,天生拥有这种品质的人不多。但是这种美好的品质可以理性地培养!
乐观可以减少恐惧,减少不必要的情绪损耗,乐观可以指向行动和思考。通过不断的行动,也会更加乐观,收益也更棒,是一个正向循环。
悲观会让人陷入不必要的情绪里面,导致自己的行动停止,不相信自己,不相信世界,生活失去了动力。没有行动又会进一步加剧悲观,是一个负面循环。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天生乐观的人比较少,觉得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更多,在这样信息裹挟下的我们,容易失去乐观这个美好的品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牢牢记住:
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我们中国也会越来越好!
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有信心和希望,一定能战胜疫情,等到春暖花开!
通过多次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慢慢建立理性乐观心态。
02从本书第一章开始介绍:
序言 当思想有了性
人类非常善于社会性学习,哪怕和黑猩猩相比,人类对一板一眼的模仿也表现出了近乎痴迷的兴趣。
人类的进步,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尽管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可以抱怨,但眼下的世界,哪怕处在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当中,也跟历史上普通人生活的世界一样好。
因为有了商业贸易,眼下的世界比从前更富裕、更健康、更友善。
第1章 更好的今天——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原理,我们明明看到身后除了进步别无他物,却仍以为眼前只有堕落,再没有别的呢?
——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家托马斯B.麦考莱(Thomas B.Macaulay)
更好的表现之一:廉价的光明
变得更富裕、更健康、更高、更聪明、更长寿、更自由的我们享受的丰裕可是非同小可啊: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东西,正一步步地走向廉价。
过去两百年里,人类的四大基本需求——衣物、食物、燃料和住房,明显便宜了很多。(此处的住房,只得是基本的生存住房,而非现在城市的学区房,乡镇住房成本很低)
如今工作1小时,能换回价值300天的阅读灯光;1800年工作1小时,只够换回10分钟的阅读灯光。
想想看,照明效率的这些进步意味着什么。你可以拥有更多的光明,或是少做大量的工作,要么就再去买点别的。
你用更短的工作时间换取照明,意味着你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做别的事情上。
也就是说,你可以到其他地方去上班。照明技术的进步,把你解放了出来,你可以去生产或购买其他的产品及服务,或者参与慈善活动。这就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意义。
(感想:所以我们有时间阅读,有时间运动,有时间旅行,真的是一个更好的今天,只不过大家习以为常了,就忘记感恩了。就像这次疫情,很多人才意识到,可以正常生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我们每个人普通平凡的一天都值得感恩,因为这背后有很多人在为我们付出,比如白衣天使,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坚守和努力。)
更好的表现之二:节省时间
时间是关键。
衡量一种东西价值的真正标准,是看获取它所花的时间。
如果你想自己把它做出来,通常所花时间会比买其他人提供的现成品要长。
而倘若你得到的这样东西能由其他人高效率地制造出来,那么你就能负担得起更多。
照明变得更便宜了,所以人们用得更多了。
什么叫繁荣?这就是繁荣:你以同等工作量换取的商品或服务数量增加了。
衡量繁荣的真正尺度是时间。
如果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或者亨利·福特不光让你能够更快速地前往想去的地方,还缩短了你为购买车票所付出的工作时间,那也就是说,他们带给了你大量的自由时间,让你变得更为富裕了。
如果你选择用这部分的闲暇时间来消费其他人的产品,那么你也就让对方变得更富裕了;而如果你选择用这部分时间来为其他人的消费进行生产活动,你就进一步富裕了自己。
要想越来越幸福,致富不是唯一途径,甚至也不是最佳途径。
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说,社会和政治解放远为有效:生活在允许你自由选择生活方式(住在哪儿、跟谁结婚等等)的国家,幸福来得更多。
1981年以来,由于自由选择的增多,52个国家里有45个国家的幸福程度都提高了。
鲁特·维恩霍文,发现:“国家越是个人化,国民越是享受生活。”
03后面几章的简略介绍:
后面几章介绍了交换的重要性,现代商业大脑信任的重要性。交换贸易促进农业耕作发展,可以养活90亿人。并介绍了城市的兴起,奴隶的解放,发明的出现,1900年开始出现的悲观主义等。
04再重点介绍下悲观主义
打从旧石器时代以来,恐怕就没有哪一代人不曾抱怨下一代软弱无能、不曾沉浸在对过去美好回忆里的。
现代人对短信和电子邮件分散了注意力的无尽抱怨,其实可以追溯回柏拉图时代:那时候,柏拉图谴责写作摧毁了人们的记忆力。
“今天的青年”肤浅、自私、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疯狂自恋、注意力太过涣散,一位评论家说道。他们在网上的虚拟空间花了太多时间,另一位评论家说,他们大脑里的灰质“被一种认知上的毒药,给灼伤、剥落了,他们丧失了道德心和想象力,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
真是废话。显然,每一代人里都有废柴和怪物,但今天的青年跟过去的任何一代人一样,志愿投身慈善活动、创办企业、照料亲人、投身工作。
(感想:哈哈哈哈哈哈,是的,就像以前说的垮掉的80/90/00/05后,哈哈哈哈哈,其实每一代人都是越来越好!)
悲观主义论调一直是票房大热门。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称这种心态叫“集体性地拒不相信生活会越变越好”。
有趣的是,人们并不把这种心态用到自己的生活上: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会比事实上活得更长,把幸福婚姻维持得更久,更多地外出旅行。
大约有19%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排得进占全国人口1%的最高收入群体。可调查结果始终表明,人对自己乐观,对社会却悲观。戴恩·斯坦格勒称之为“我们全体都具有的一种无意识认知失调”。
关于社会和人类物种的未来,人天然地觉得前途黯淡。与之伴随的是人类对风险的厌恶性:大量文献都证实,人们对输掉一笔钱的厌恶感远远比赢得同一笔钱的欣喜感要强烈。
悲观基因似乎比乐观基因更常见:只有20%的人具有显性的羟色胺转运体长基因,具有这种基因的人,往往天生就爱往光明的一面看。(可能跟乐观性格相关的承担风险意愿也有来自遗传的成分:20%愿意在财务上冒险的男性,都具有7次重复的DRD4基因。这一基因在大多数国民均为移民后代的国家更为常见。)
随着国家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人变得越来越悲观、越来越害怕新生事物。悲观主义里蕴涵着巨大的利益啊。
但悲观主义也不是没有代价。如果你告诉孩子事情会越变越糟糕,他们便不愿努力去改变命运。
05:关于流感(想单独拿出来说):
未来世纪肯定会出现新的人类疾病,可既致命、传染性又强的恐怕很少,治疗和预防它们的措施也会出现得越来越快。
(感想:就像现在的冠状病毒,我们国家这次的治疗,预防措施确实做的越来越快?)
06: 结语:对2100年的理性乐观态度
我聆听婴儿啼哭,我凝视孩童成长。
他们所学必将远超我所知。
我自忖道:好个美妙世界。
——鲍勃·蒂勒(Bob Thiele)及乔治·魏斯(George Weiss)
《美丽新世界》(What a Wonderful World)
最后:感恩这个美好的世界,我相信,我们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
20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