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博尔赫斯曾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我很喜欢这句话。常常一个人下班了,就去一家我很喜欢的咖啡厅写作,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出的字伴着轻音乐,让每一分秒都成为了意义。
咖啡厅的人不算多。有两三个是这里的常客,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大概都是爱好写作的人,因为我总是看到他们拿着几本书,或在纸上写划,或在电脑前耕耘。
而有些人似乎更倾向于在家里写作。
好朋友林蔚就无法理解我这种非要在咖啡厅,才能磨出文字的习惯,“在自己家多舒服,爱咋样咋样,写累了倒头就睡。”
这其实就涉及到写作前对环境的选择,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因各人年纪、性格、生活环境、个人经历、对人对事的敏感度,工作的地点和时间等等不同,各人对环境的偏好和要求不一样,对写作做出的积极反应也就迥异。
先简单说说这两个概念。物理环境,是指我们周围的设施、建筑物等物质系统。而一般我们写作都是在室内,室内物理环境则指室内光环境、声环境、热工环境(室内温度、湿度等)的总称。 社会环境,狭义地说,是指研究对象周围互相作用的人的集合,它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因素。
回到我和林蔚。两人都属于那种左一堆旧报纸和书籍,右一堆化妆用品,不怎么把房间收拾整齐的人。她倒是喜欢从中间挤出桌面进行写作,说着房间乱更能激发她奇思妙想,我就受不了。而且我爸妈不像她爸妈那样是个工作狂,不怎么管她。我一回家,老妈免不了唠叨几句;阿爸没什么爱好,就爱在厨房里烹饪,时不时往房间递好吃的;我哥跟嫂子三天一吵,四天秀恩爱,房间隔音效果还不好。
林蔚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有时候我们对所处环境的接纳和感受程度确实不一样。勉强坐在一块写作,一个憋屈难受,一个郁闷难解。当你想要做些什么,你应该选择更契合的,而不单纯是更喜欢的。
张方宇在《香港版单独中的洞见》中谈到,人有时候可以做到违背自己的本性去迎合别人和社会,但他整个的一生总还是要服从自己的本性。所以,如果你想要获得幸福,你就必须去了解你自己,了解自己的天性,这样你就不会去尝试你力所不能胜任的事情。对一个人来说,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应该极力避免置身于与他的天赋禀性不适合,甚至是冲突的环境当中。
于是,写作之前,或许我们应先做到的该是,了解自己。
2
我喜欢去咖啡厅之类的公共场合写作,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让你坐得不那么随意。
好的坐姿并不能增加你肚子里的墨水,但能更好地溢出你肚子里的墨水。《博赞学习技巧》里就有一段描述:良好的坐姿使大脑接收最大的空气流和血流,因为你的气管、动脉和静脉血管都没有什么限制,故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它还可以使沿脊柱向上的能量流最优化,从而使大脑发挥最大的功能。
写作前,调整好坐姿也能让自己的大脑有一个信号,现在要开始写作咯,不要再只顾着回微信,吃东西、发呆神游了。
趴着写想睡,桌子怎么这么硬?手臂不够宽,头放在上面不舒服!哎呀眼皮好重啊,不行不行,要睡了,睡着了。翘着二郎腿写,脚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甩啊甩,晃得你旁边的人心烦,这么没眼力,怪不得半天也没甩出一段文来。太过于端正地坐着写,咋看咋像在考试,搞得腰酸背痛肌肉损伤也没见着拿到高分。
坐姿的众生相,带出文字场一连串的参差不齐,包括写作速度和文字质量。
当然,也有一如卡波蒂,自称为“水平”作家,只有躺下来—不管是躺在床上还是摊在一张沙发上,香烟和咖啡触手可及,才能思考。而众所周知,海明威习惯站着写作,他总是穿一双大号的拖鞋,面对着齐胸高的打字机和读写板,站在那块发旧的捻角羚羊皮上。
但我想,大部分的人还是更适合,“ 双脚平放在地板上,背部直立,稍微有所弯曲,从而给你提供支撑” 的良好坐姿。
3
除非文章酝酿已久,不吐不快,否则很少能一气呵成。就算是那些你看起来写得很快的人,势必也经历过憋不出文的状况,只是写得多了,速度变快了,那是很长期训练的结果。而写文一整天都挤不出一段的大有人在。
松浦弥太郎在《思考的要诀》中就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子,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准备一大张白纸放在桌上,盯着白纸看上一阵子。当心开始定下来之后,就可以启动思考的程序。单字也好,气氛也好,总而言之,将浮现的片段逐字写在白纸上。一开始虽然是乱七八糟的关键词,但仔细察看写在纸上的东西,你会发现其中几项的相互联结,各个点之间也会产生强弱之分。这是一个筛选的工作。一开始排在同一列的思考片段,其中有一些将结合成为创意的开端。看着白纸,就能知道自己应该深入挖掘的地方。
松浦弥太郎谈到,“与上面尚未书写任何东西的白纸‘对视’,是用来隔绝信息的热身动作,也是在重新设定,可以让自己从知识和各式各样的信息中解脱出来,在归零的状态下思考。而将思考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会比在大脑中思考更加顺畅。”
这启发我们,写作之前,我们不只应思考,而应该进行可视化的思考。
人有忘性,尤其针对灵光一闪的想法,当你把这前前后后的因果联系、自然过渡都想清楚了再动笔写,你大概已经忘记了一半;若固执地先在头脑中强行记忆,而不是马上记录下来,你大概又错失了本可以在大脑里浮现的更多新点子。还有些人的坏毛病,总是不停地回念前面已经写好的句段,似乎念着念着就能续出下文,其实重复反而挤占了新创的空间。
于是,一边想,一边丢;一边憋,一边无从下笔;一边写,一边写无可写。从白天到黑夜,最后交了个及格线下的文字。所以,当你很长时间都写不出文字时,可能你需要思考的,到底是个人能力问题,还是方法的问题?
4
上述第3点谈到,要将思考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如此你脑袋里迅速蹦出来的关键词、生活片段等尤其重要,你想得越多越深刻,可视化的素材就越庞大,所能做的素材组合就越多样,思维联系也就越丰富。
人的经历是素材,人的想象是素材,人的观察亦是素材。
别再说不知道要写什么。即使你每天朝九晚五,生活中几乎没有惊喜与波澜,至少你每天碰见的人与事总会有所不同。昨天等绿灯时,旁边停着的小轿车里是个载着一对双胞胎的年轻妈妈,玩闹的声音隔着稍稍打开的车窗传出来;今天绿灯剩下最后3秒打算冲灯时,差点撞到一位旁边冒出来的老奶奶,没有被讹,只是被念叨了几句。
这个世界的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
当你收集足够多的素材后,接下来便是串联素材。素材要怎么用,各段落如何安排,主题是什么,文章的风格是哪种类型,你该怎样组织语言?
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写到,“我的创作方法是,把幻想中自发出现的形象与语言思维中根据意愿设计的构思统一起来。虽然视觉幻想及其逻辑是最先产生的,但它或早或晚都要陷入思维与语言表达以及它们的逻辑这张罗网中。”
让我们看看卡尔维诺的方法,“当我开始在白纸上写黑字时,语言才是起决定作用的。首先寻找一个与视觉形象相等的表达式,再看它是否符合既定的风格,最后使之逐渐变成故事的主宰。文字将把故事的发展引向流畅的方向,视觉形象这时只能尾随其后。”
“寻找一个与视觉形象相等的表达式”,这其实就不是写作之前的短性操作(例如上述的挑选环境、调整坐姿、做可视化思考),而是一个长远的前期准备。
为什么写作方向、写作素材趋向一致,文章质量却有高低之分?有时候不是我们没想到,而是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将想法写出来,找不到合适的逻辑过渡将想法好好串起来,找不到更深刻的角度、更高的层次将想法更好地挖掘、拔高。多阅读优质的内容及积累学习是不二法门。
5
这家咖啡厅晚上11点打烊,我喜欢一直待到店里的灯一盏一盏地关灭,像是一段一段地检阅完毕我所写的文字。 然后,我带着沉甸甸的文字,走在了灯光点点的街道,觉得每晚的星空特别美。
那种满足大概来自,每次写文前,我都心无杂念、认真下笔,于是写文后满心欢喜,稇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