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读完了了林语堂先生书写的《苏东坡传》,对东坡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宋代诗人、词人、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等这些给学生介绍的简单文学常识。走进东坡我才发现,他的文学造诣、生活体悟、创新实践、乐观豁达并不只留存在我们熟知的诗篇里,而是活出了彻悟、通达、空明的新境界!
近两天又观看了纪录片《苏东坡》1-6集,每一集都用四个字做篇名分别是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片名简洁能概括性极强,取景幽静,演译了苏东坡的一生。其中大家的点评劲道有力,对东坡有着公正的评判,可以从中看出大家们对东坡的研究之深、喜爱至极!
我对苏轼的喜爱有四。
其一,对生活的热爱低调而热烈。
我们都知道东坡肉、东坡汤,源于苏东坡在家境贫寒时期买来贵人不吃的肥肉制作而成,现在想来也会流口水不止。
东坡饼的由来也出自于东坡,他深夜与继连和尚下棋,下到肚子饿了。继连命小和尚做面。当苏轼去看小和尚下的面时,小和尚睡着了,面饼也糊了,但是香脆可口。后来就流传下来了。
东坡最拿手的是烤羊脊骨,我想他种的大麦也因对生活的热爱吃起来香甜吧!也是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他还研究养生之道,长生不老之道,对一些药材也深有研究。
这样的大诗人对贫困的生活却充满了希望,他低调的摸索着生活的道路,在黑暗中前行,但他的内心是火热的、热烈的渴望在生活中创造美好,在生活的点滴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枷锁。如果没有对接地气的生活的热爱,可能也不会打造一颗脸上永恒,为朝廷为百姓积极进取的心。
其二,对人生的平静沉郁而豁达。
我们可以数一数苏轼一生去的地方有黄州、杭州、徐州、湖州、常州、登州、扬州、惠州、儋州,可以说用一生在流浪,还曾一度到了最偏远、最穷困的儋州,但每次的贬谪并未让他对生活、对朝廷丧尸信心,对他打击最大的是“乌台诗案”仿佛在那一次抱着必死的信念入了大狱。但出来后,他仍旧是沉静、平静,比以往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应该怎么样生活。在林语堂的笔下他是控制不住自己爱说的嘴,但纪录片里他仿佛成熟而冷静,有的是洒脱,有的是通达,有的是平静。面对一次一次的贬谪,面对一次一次亲人的离别甚至死亡,面对朝廷他一次一次的失望选择逃离为百姓谋福利,面对生活的苦楚、贫困和不顺,他的心一次比一次更豁达、宁静,因为他懂得失去也许会更好,因为借诗词派遣,因为他有一群诗词好友,因为他有佛心、有道法,所以他的豁达是生活的不断累积。
其三,对朋友亲人的真诚而真情。
他对弟弟子由的关切通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的淋漓精致,他对妻子王弗的深爱通过“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他对朋友真心一辈子都有人追随左右,有僧人参廖,神奇道士吴复古,有章惇、陈慥等等愿意与之深交为友。那是因为他的真诚、真性情吸引着大家愿意帮助他,追随他……交友我们都有选择,而东坡却能做到“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间乞儿。”他的真性情也有对他不利的一面,政坛对他的诗他的话都有成见,没有隐藏光芒的他必然才华和妒忌并存,也给他带来了危机。
其四,对百姓的庇护用心而厚爱。
在密州帮助病人,建公立医院“安乐坊”;在杭州解决居民用水问题、治理河道淤泥;帮助太学生;最让百姓服气的是抗洪。每到一处就为百姓出力,每一处的百姓都拥护他爱戴他。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代诗人、词人,更是治理地方的能臣,生活的热爱者,朋友的信任者,百姓的拥护者,说不是轰轰烈烈的一生,也可以说是荡气回肠的一辈子,活出了真我本色,活出了新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