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早餐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小区外的ofo小黄车,当时还是有点小兴奋:因为对摩拜的体验一直耿耿于怀,所以迫切希望体验一下其竞争对手的车型。
然而体验这件事在回家后吃完早餐就被抛之脑后了,临上班前还想的是准备2块钱坐公交,完全忘记了小区外就有小黄车。
但在出门几分钟后,在小区内某号楼下“偶遇”一辆小黄车,当即打开手机用流量下载APP、注册、充值押金、解锁车辆。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到了摩拜与ofo的小差别:摩拜基于预约场景,更多像是专车,动身时提前约;而ofo就像打的,更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运气好,能碰到一辆,运气不好,啥也碰不到。
所以这样的模式,决定ofo一开始压根就没有做车辆定位,而是基于实际需求发生时的偶遇。你要用时,它有可能给你一个惊喜,正好就在那。
摩拜更倾向于预约,即在使用前,先打开App查一下最近的车辆,而后预约、找车。
所以,那些在出门前就决定骑车的人会选择摩拜,而在出门前还没决定以什么方式出行的人,会在偶然遇到一辆ofo小黄车时决定骑走它。
这样一说,是不是想骑ofo变成了一件偶然、随机事件呢?
回归实际场景,也是之前在摩拜体验文里说过的,和上班早晚高峰一样,租赁单车也是有两个聚集峰值:上班高峰期车辆的集中流向是由小区、地铁口(或车站)到商业写字楼等办公中心。而下班高峰期车辆的集中流向则正好相反。
也就是说,不论是摩拜还是ofo,其找车,或者说骑上车的概率,在双方投放车辆一致的情况下,是对等的。因为车辆的流向本身就让骑行变成了随机,这对摩拜和ofo都是公平的。
所以,二者博弈中的核心还在于投放的数量。
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当一款租赁单车数量足够多,以至于几乎随处可见,用户在决定骑行的时候,还会选择提前预约吗?不会,而是直接走出家门,随便找到一辆,扫码、骑走。
这样的场景,对于摩拜和ofo都是平等的。所以,对于ofo缺乏定位找车的吐槽,确实没有必要,真正需要吐槽的是它投放的车辆,实在是太少了。反观摩拜,几乎已经随处可见,在近几次的骑行中,我已经完全不需要提前预约。
那是不是摩拜的定位找车,是一个鸡肋功能呢?
不是,相反,在投放数量还无法足够让用户无需预约即可骑上车的情况下,定位找车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确定性。这是产品的一个重要属性。也就是在使用该产品前,能确切知道成功与否。网约出租车一开始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把路边招手等出租车这样一个随机的事情变成了提前预约可知的确定事情。
在产品初期,定位解决的确定性这个问题,会让用户的粘性更高,因为用户依赖安全性更高的产品服务。
相信在不久,随着双方投放车辆数量的增加,以后的租赁单车App,就真的只有一个扫码开锁功能以及骑行记录功能了。定位找车功能,会逐步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