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人生》
己亥年五月初十,忆起宋代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如今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今给友人整理《人在草木中》一文思绪浮现,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茶与人生有着密不可分之关联,自古以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又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足见茶和酒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有多高。
品茶,品的是人生,茶与人生是密不可分。
品茶,人不宜多,以三四人最妙。
一个人饮茶,为独品。一边饮茶,一边读书、赏花、望月,心到静处即可得神,便会得出人生的真味道来,茶可独饮。
二人品茶可得趣,可鉴得茶之风味;可论国事、家事、天下之事,宜可道出心中之忧愁密事;双方推心置腹,气氛融融,乃增进友谊之佳良。
三四人品茶,悠然自得,五人以上则喧,喧则雅趣乏矣。若八人品茶,便失了趣味;三四人饮酒,谈笑风生,五六人更可谈笑风生。八人饮酒,尽可开怀畅意。若十人以上,无论品茶还是饮酒,实在无太多得益处。
茶则须静品,沏茶一壶,邀三五知己,对坐聊天,即使相对无言,也不觉得无趣。
遇逢到好茶,哧溜一口下去,总归俗气,茶有茶道,都需不失礼而又能得其妙焉。
安逸品茶显高雅,人到无求时才有如此的雅兴。
好茶之人必有五美,
味之美、
器之美、
火之美、
饮之美、
境之美,
茶的境界与诗情道心并无分别,
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滋味。
茶之雅,诗之渺,自古文人雅士之趣也。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尝茶》可谓说尽了茶风、茶景、茶香之妙: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以茶为道,文人雅士的最爱。这把中华文化一个侧面具象化的茶道,尽显中华文化文明礼仪的内涵,修身养性的禅意。小小的茶盏,四溢的茶香,布茶的细繁,闻香的雅致,空远宁静的神思,真是“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的闲逸呀。
古人之于茶事,一个“雅”字写尽了。《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节中,作者借妙玉之口,说出了品茶应该具有的境界。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 可见当时人们对于饮茶的精致,相当的有研究。仅仅是烹茶的水,就多种多样。小小的一杯茶,竟然不是饮,而更多的为了赏。茶之雅,如此可见一斑。
茶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佛、道!
茶能抑制心中的不平
儒家用茶修养
佛家用茶修行
道家用茶修炼
儒家重秩序和礼仪
如果有远方的客人来了,主人诚心而礼貌地给客人献上最健康的茶水,恐怕客人有水土不服,让他熟悉一下此地的水土,精神一振。这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分享。
佛家认为品茶可以参禅,压制欲望。当我们心中不得宁静产生欲望时,口中含住一口茶,去感受口腔中这口茶的细微变化。以此修行,达到心平气和。
现代人也一样,当遇到烦恼事,用最快的时间冲好一杯茶,慢慢感受品味,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让内心平静下来。
道家讲究养生,重生命重自由。饮用茶水,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毒素,延长寿命。喝酒后会乱说话,扰乱性情,喝茶却不一样,茶能抑制心中的不平。
明代茶人张大复在他的著作《梅花草堂笔记》中写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人们对茶德行,归纳而有十德之说,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
一、以茶散郁气
二、以茶驱睡意
三、以茶养生气
四、以茶除病气
五、以茶利礼仁
六、以茶表敬意
七、以茶赏味,
八、以茶修身
九、以茶雅心
十、以茶行道。
古人对茶之感悟理解今人值得学习。
明人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疾,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茗外风清移月影
壶边夜静听松穿
人在草木中,即归于自然之境界。
若想体验,不如入卢仝《七碗茶歌》之境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己是子夜时分,倦意袭来,且与陆羽,饮食论道去也。
妃子笑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