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的时代如何行动,是近年来很热的话题之一。
诸多理论都倾向于认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我们平常所做的预测,以及由此派生的战略与计划,只不过是把过去的经验投射到未来而形成的一种幻象,用以宽慰我们内心关于确定性的渴求而已。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企业总想要经营下去,而且经营得比竞争对手更好一些。生活也总在继续,而且希望过得比从前更幸福一些。可未来是一团迷雾,没有消散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答案也很简单,既然外面的世界不可预测,那么只有一条路,就是向内看,跟内在的世界要答案。只要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遇到什么风雨就都能扛过去,至少比别人扛得更久一些。
这不是什么新思路,五百年前王阳明先生就是这么做的。
下面摘录的是《传习录》里头的一段对话,供喜欢原著的同学参考。如果你对古文不感冒,没关系,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解读这段对话。
(陆澄)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王阳明先生开创了心学,只可惜这门学问没有被纳入后世的教育体系当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渐式微。没想到墙内开花墙外香,心学传到日本以后,一度被奉为“显学”,成为明治维新的最重要精神武器。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也与心学有莫大关系。读一读“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著作,你能感受到心学对他以及他这一代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陆澄是王阳明的学生,是一名高级公务员,曾经做过刑部主事。他也是《传习录》的编撰者之一。
陆澄问,圣人遇到事情的时候应对自如,好像有用不完的好办法,是不是他们都事先做好了准备呢?
搁在今天,这个问题大致相当于,那些牛B的公司和牛B的CEO,是不是特有远见,预先做了高明的战略规划?陆同学大约是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看多了,所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王阳明回答说,哪有可能准备得那么多哟。圣人的心象镜子一样,镜子里头不是预先藏了什么,不藏过去,也不藏未来,只是一个灵明,来什么照什么,无物不照,所以看起来应变无穷的样子。
其实圣人的下手处不在外在的事情上,而是不断打磨自己内心的这面镜子。
庄子也曾经描述过这个境界,“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阳明先生还举例说,周公制礼作乐这件事,为什么尧舜不早点儿做了呢?孔子整理六经这件事,为什么周公不早点儿做了呢?难道是他们能力不够吗?不是的,不逢其时罢了,圣人只是打磨自己,顺带响应时代的召唤,完成时代赋予他的使命而已。
我们今天大谈不确定的时代,研究外在世界如何的VUCA,恐怕我们都找错了方向。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外部世界,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起心动念,都在影响着世界演进的方向。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未来在等待我们,我们正在创造未来,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创造什么样的未来。这一点和阳明先生倡导的“心物一元”,”心外无物“是一致的。
所以在不确定的时代,向内看是更有实践意义的一条路,专注于自己的能力建设,包括组织的学习力,创新力,抗压力,领导力。能力有了,无论风雨飘摇,你也会坚持到看见彩虹的那一刻。
还有更重要的,是澄清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每一个困难的经营决策,都要回归到企业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上来,符合使命和核心价值的,有风险也值得做。背离使命和核心价值的,有利可图也不要做,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之道。因为当你做了有利于人类福祉的事情,人类这个大系统会来帮助你的。相反,如果你做了损害人类福祉的事情,系统会毫不犹豫地将你排泄出去,这是系统的智慧。
阳明心学提供给我们的更深一层的启发是,外部世界的问题,常常是内心的问题的表达。比如历次金融危机,叙利亚难民危机,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哪一个不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都是自作孽而已。所以治理环境是治标,清理内心是治本,因为我们的心才是最大的污染源。
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要讲求发心,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做,是为了钱还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在不确定的迷雾中,这个问题的回答,显得尤为迫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确定性的时代,也是回归人性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人们已经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很多新产品新业务,其实是在勾引人类的欲望,不加控制的欲望泛滥,究竟会把人类带向何方,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两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这个思想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不确定的时代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挑战是,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让我们没有办法按部就班地做事情了。
我们曾经走过的时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规模生产是系统演化出来的解决方案,在规模扩张的需求驱动下,我们不知不觉地拉开了“知”和“行”之间的距离。经典管理理论把“计划”和“执行”分开,甚至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也分开,由两拨不同的人来负责,在此基础上催生了庞大的金字塔结构,而这种结构在不确定时代已经成了一种障碍了。
阳明先生说,“知”和“行”本是一个东西,分成两件事来说,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存在,一种人懵懵懂懂去做,另一种人空空荡荡去思索。在大规模生产时代,这两种人恰好可以派上用场,一种人负责执行,另一种人负责计划。而现在不行了,知和行之间的距离必须要缩短,即知即行,即行即知,这就是敏捷学习(agile learning)的精髓,也是敏捷组织的核心价值,而这正是阳明先生“知行合一”所倡导的。
在阳明心学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不确定性时代的组织和个人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藏,是时候去挖一挖了。
Business在中文里有一个对应的词语叫做“生意”,“生意”这个词源于《易经》,是“生生不息之意”,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给他人以活路,给万物以活路,帮助他人成长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成长。如果你经营的生意,参赞了天地“生生不息之意”,那就勇敢地去做吧!不要害怕风险,做什么事没有风险呢,行所当行,把成败得失留给老天这个更大的系统智慧,这样的生命也许更洒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