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儿小时候在小区玩,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画面:
东东每次到小区玩,都会带一些恐龙、奥特曼等玩具,独自一人静静地玩,也不吵闹。别的小朋友嘻嘻哈哈,似乎与他无关。
东东妈看到儿子不合群,总会催促他:“快去跟小朋友一起玩,不然我就带你回家了。”
几次提醒,也没说动东东放下玩具去玩。
东东妈觉得把孩子带到这个“社交”场合,他就要小朋友们一起玩闹,锻炼与别人社交的能力,不然就太另类了。这就是典型的“妈妈觉得孩子有社交障碍。”
现在的家长普遍文化素养高,育儿观念也更先进,甚至有些外国育儿理念已经植入心里。大家对孩子社交的问题非常重视,“社交能力不足”“社交障碍”这些名词,已占据育儿榜首的位置。
实际上是父母太焦虑,放大了问题的严重性。普遍正常孩子在发育过程中遇到的所谓“社交障碍”,不过是孩子在自身性格的基础上,学习如何面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不同反应。
这里说到了孩子的性格,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尽相同,对“社交”所作出的反应也不一样。
我们不能纯粹地以为,他就有社交障碍,也不是社交障碍,只是他们需要更多时间去适应,去释放,而不是我们去改变它。
02
社交,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每个人都渴望与别人交流沟通,得到别人的肯定认可。孩子也不例外。
但是,孩子生下来一无所知,一张白纸一样的存在。他懂得的是要先满足自己,再去获取别人的认同。如果父母过于要求他去社交,孩子很容易形成另一种人格“讨好型人格”。
所以,我们要建议孩子先满足自己,再社交他人。
孩子心里是纯净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他内心真实想法的呈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东东他喜欢自己玩玩具,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在他觉得,这比跟小朋友玩更开心和舒服。
懂得并尊重孩子的需求,比“训练社交”更重要。孩子还没明白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也不晓得处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他又怎么懂得“社交”别人呢?
03
父母会担心孩子老是自己玩,会不会出问题?需要干预吗?
是否需要干预,主要看孩子是否有社交意愿?也就是孩子是否有意愿参加集体活动或者想和孩子一起玩。
这个意愿需要家长注意观察。当出现时,孩子走束手无策,是需要家长给予帮助的。
见过凯凯妈妈就特别智慧:
凯凯想跟小朋友们一起踢球,自己又不敢去参与。妈妈觉察到后,拉起凯凯的手,去到踢球队伍前:“凯凯想跟大家一起踢球,他可是踢了两年球的老队员了。你们愿意他一起加入吗?”
小朋友们乐意地点头。凯凯也开心地加入了。
跟东东妈妈一样,凯凯妈也是为孩子创造社交的场景。但不同的是,后者是孩子有参与的意愿。
像东东这种情况,东东没有意愿要跟小朋友玩。父母就不用急着去干涉,在那时玩玩具才是他最舒服的方式。如果你过于强求,孩子反而会害怕会焦虑。
像凯凯这样自己有意愿的,却不敢或不知道怎么做的,父母就要出手了。正如“破冰行动”,没有把孩子退出去独自面对,告诉对方想玩,也会玩,对方乐意,孩子开心。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他就会学着样子去处理。
社交能力是包括社交场景、社交意愿和社交能力的。社交场景和社交能力,父母可以帮到孩子。唯有社交意愿,是孩子本身的,要尊重它。
社交意愿,一方面需要时间的累积,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交场景的配合。就如孩子有喜欢运动的,有喜欢看书的……我们不能说讲故事的孩子就没社交能力,对吗?
父母还是要平常心地对待社交,千万不要把你以为的“社交障碍”压在孩子身上,用更多的耐心去正视它,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