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咨询师提升班的案例分析课上,胡老师讲述了一个很常见的行为案例。
男孩的母亲前来求助,说孩子在家里有一个很不好的行为,就是爱摔遥控器,只要让他拿到遥控器,就会马上扔出去,扔的远远的,乐此不疲屡教不改。母亲一天浪费在找遥控器上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
没有办法,母亲找到了胡老师求助,担忧的询问孩子是不是出现了什么心理问题,该如何矫正。
胡老师微微一笑说:“没有任何问题。”
“既然没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家里人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一拿到遥控器还是照摔不误。”母亲迫切的想要知道如何如何消除这样的行为。
胡老师依旧笑眯眯的给出了解决的办法:“从今天回家起,再发生这样的情况的话,你只用做好三件事,孩子自然而然的就好了。”
第一件事: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去说孩子。
第二件事:管住自己的腿,不要去拣遥控器。
第三件事:管住自己的眼睛,不要去看孩子和遥控器。
“这样就可以了吗?”母亲的担忧未减。
“你试试就知道了。”胡老师显得胸有成竹。
一个月后,孩子的母亲又找到胡老师,说孩子并没有改过来,依旧和以前一样。
胡老师问这位母亲有没有做到自己要求的三件事。
母亲说:“我做到了管住自己的嘴和腿,可是没有管住自己的眼睛,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往遥控器的方向看过去,或者瞪孩子一眼。”
“这样是不行的,只有三条都做到了孩子才能改过来,一条没做到就看不到效果的。”胡老师建议该母亲在家多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比如看书、做手工啊,不要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这样就能帮助自己管好自己的眼睛了。
又过了一个月,母亲开心的告诉胡老师,孩子现在已经好了,不会对遥控器像有什么执念似的一见就摔。
然而这却是胡老师意料之中的事情,他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小案例,男孩行为的改正利用的是行为心理学中消退的概念。
行为心理学认为行为的产生是强化的结果,强化会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
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比如老师的夸奖会使某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增高,这就属于是正强化,通过给予奖励来增加个体的积极性;如果规定时间内背完某篇文章就可以不用抄写文章,这对学生来说就属于负强化,通过撤销个体不喜欢的刺激来增加个体的积极性。
而消退是一种不施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行为发生的频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上述案例中小男孩扔遥控器的行为其实就是通过强化而产生的,强化物即是大人们的注意,男孩通过扔遥控器的行为来吸引大人们的注意力,大人们每次也都表现出头痛和气急败坏的情绪,所以男孩的行为便一直持续了下来。
胡老师正是利用了消退的概念,使孩子的母亲停止了强化,不再对其扔遥控器这一事件表示出过分的关注,孩子见吸引不到母亲的注意,便不再重复这一行为,所以孩子的症状行为便消失了。
强化的概念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塑造孩子的行为,每个孩子都是一张单纯的白纸,他们行为与态度的养成多是取决于家长的态度。
比如孩子帮助妈妈打扫卫生,妈妈开心的夸奖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那么为了得到妈妈的夸奖,他以后会继续做这件事情。如果妈妈的反应是你打扫的又不干净,在这添什么乱,快回屋学习吧,孩子内心就会感到受挫,那么打扫卫生这件事情在孩子这里便没有了积极的意义,以后也不会重复。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纯洁画板,家长的教育会对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我们在孩子身上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的时候,应该首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曾在无意中助长过这些问题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孩子第一次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要及时的给孩子一个态度上的反馈,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