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第一周即将过去,而我与叙事者的约定尚未开始,内心有些惶恐不安,早在10月份就向闫老师表达了想要加入叙事者团队的想法,却迟迟未动,总想找个最合适的时间开始,却始终淹没在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中,直到今天,才发觉,没有最合适的时间和话题,当下就是永恒。
于是,翻开早已注册却从未使用过的简书账号,开始了自己走在叙事者道路上的第一篇教育叙事——
我的一位学生,也是心理咨询室接诊的第N位来访者,坐在我的面前,痛哭流涕,声泪俱下,诉说着自己对于学习的痛恨和无力,渴望冲破高考的牢笼,去寻找一方永恒的自由,却得不到父母、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他讲述着自己的种种能与不能,默默地观察着我的反应,我静静地聆听,偶尔回应他,“哦,这样啊,如果我是你,可能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嗯,还有吗?……”“我听到你说……,是这样吗?……”一场辅导下来,我几乎没说什么,只是这个大男孩儿在不停地讲述、表达,接近辅导尾声时,我提醒他,“我们今天的辅导时间还有5分钟了,你看,我们来梳理一下今天的辅导脉络还是你继续讲述,直到辅导结束?”男孩儿愣愣地看着我,“老师,我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老师,我不想回到教室……”我有刹那的于心不忍,但我依旧对这个男孩儿再次重申了辅导时间和辅导规则,最后的最后,他有些无奈,不肯起身,直到我起身,提醒他时间到,我们可以约定下次辅导时间,再次会面去共同探讨他的问题。
男孩儿临走时,依旧有些不甘,“老师,我抽今天不忙的时候再来找您可以吗?……”我摇摇头,和他约定下一次辅导时间至少间隔3天以上,男孩儿有些悻悻然地走了,却在下一次辅导时间准时抵达,直到我们约定的辅导时长结束。追踪访谈时,男孩儿告诉我,整个辅导过程中,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我“不近人情”的心理辅导设置,但也恰因如此,他开始一点点地去探索自我的边界和规则的界限,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他感觉自己变得更自律了,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掌控感正在一点点地增加……
男孩儿的诉说与反馈,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心理教育本身,我们曾以为,心理教育只发生在课堂上、心理咨询室内,却不知,凡是教育,必定是浸润在每时每刻的生活里,譬如心理辅导,足够严格的咨询与辅导设置,看似是对来访者的限制,却也是最强有力的保护与包容,因为一个人唯有知道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在哪里,才能在此范围内自由探索,也才有机会去探究边界的合理性,寻找打破边界,重建秩序的可能性。但课堂上、咨询室内发生的一切,唯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验证,才能对当事人产生真正的影响,促使他的生活、学习状态发生改变。所以,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作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觉知与觉醒,严守职业守则,在情法理之间做到严格边界,遵循心理辅导守则,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在此之下,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陪伴学生一道向着内心更深处走一走,去领略生命的四季风景,去发现人生的五味俱全,去体味成长的螺旋上升。
教育,是生动的,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是鲜活的,同样地,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更是灵动的,所以,教育,就是每时每刻生活里的彼此挂钩、相互牵引、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