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这本书,就类似拿到了很多时间管理书一样,从目录开始找,一直到前两章。找作者所想告诉我的关于柳比歇的时间管理方法,但看完了目录和前两章节都没找到明显确切的方法,看完以后脑子里却有了系统的概念,我想这就是作者的下笔的深度吧。
他认为他那些本本是“时间统计”。好比账本,他是在用它的方法统计支出的时间。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的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时间从1916年一月一日,大概是柳比歇20多岁时开始一直到他去世。这些算不上日记的日记共有几大厚册。已经不是账本了,而是练习本订起来的,又来又装订过—都是自己动手干的,不太美观,但很结实。一会看看70年的一会看看40年的,那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根本称不上日记,简直类似流水账。没有思考没有细节所有构成日记的东西统统没有。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以种种的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很喜欢书中这句话,我们总是认为时间总是古时简单的生活比较多。而埋怨现在的时间越来越少。为了节约时间实干家下了马车坐上了火车,下了火车坐上了飞机,发明了电报和电话代替书信,电视代替了剧院,拉链代替了扣子,圆珠笔代替了鹅翎。电梯、计算机、百货公司、电传打字机、电动剃刀—这一切的发明,都是为了替人节省时间。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人们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实干家加快了速度,推广电子计算机。把百货公司翻修成自选商场,采用照相制版来印报纸,连说话都尽量说的简洁些,再也不动手写了,而是利用录音机口授。但时间却越来越紧张。没时间看朋友没时间写信没时间照料孩子没时间去想没时间在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没时间吟诗,从小学生到老头儿,大家都没时间。时间不知道去哪了越来越少,手表再也不是奢侈品,每个人手腕上都带着,走的很准,校正过,还防水;人人心里都有一座闹钟滴滴答答走着。但是时间并没有因此增加。
我对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在作者和柳比歇的两次会面中,在他的两次日记中都有着十分精确的记录“1小时35分”、“1小时50分”,然而当时他并没有看手表。
他每天都要结算自己度过的时间,一生忠于自己的方法,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形成了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嘀嗒嘀嗒走着的生物钟,他身上已经成为一种感觉知觉器官。他借助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类似于一种物体可以摸看。
我总认为记录时间管理的方法再简单不过,但回顾确实要提起勇气,我们总是会发现拖着拖着有些不棘手的事情变棘手了。所以我常不去回顾。随遇而安。当然我也不愿意承认我破产了。以为最聪明的办法是对自己的生活别去思考。
我们总认为大片的时间才是时间,我们记忆力总是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一大段的时间范围。却对半小时的时间不屑一顾。好像只有在整段整段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有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难以用上。把责任往外推是多么轻而易举的啊 。
我总以为有所舍有所得,柳比歇一定是舍弃了很多娱乐的时间。然而他确确实实是个不但睡得多不开夜车还从事体育活动领略山河景色,对生活的乐趣享受更是比我们多得多。读到最后竟也找不到借口了。
最终我还是很难相信有人竟会坚持一项事情长达56年,是真的知道自己所要,所以,才会在自己树立目标之后,朝着目标前进,没有过多的怀疑,没有过多的担忧,因为担忧未来,是把时间浪费在还没发生的未来,既然还没发生,过多的想法都是没有意义。
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