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诱惑。
——十年后再看《夜宴》
十年前,的确是十年前看的这本书。那时候,电影和网络还远不如现在这样普及。如果既想看电影又想省钱,唯一的途径就是夜幕降临以后才出现的地摊,五块钱一张碟,画质虽然不怎么样,但窝在被子里抱着电脑看电影的感觉,却还是觉得很温馨。
那时的我还在高中,并没有途径接触到五块钱一张的盗版碟,更没有机会买回来窝在被子里看。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图书馆看原著。并不敢借回教室里看,怕严厉的女班主任大骂一通。于是只能每天中午,趁午休的时候躲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看。至今依然记得,看完以后我洋洋洒洒地写了几千字的书评(那时候每周必须交一篇周记,我把书评交上去充数)。但我没想通,为什么没有被早已练就火眼金睛的女班主任公然批评,反而在周记的末尾打了个大大的五角星(老师懒得给周记打分数,通常是用“五角星”和“阅”区分等级)。或许这正是班主任的精明之处:看穿却不说穿。这一点,对于习惯于简单直接的我来说,直到现在也没有学会。
那时候看夜宴,最感慨的是贯穿全书的“越人歌”。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写尽了多少说不清道不明、忘不了放不下的情。于是总是被青女对无鸾单纯而又专一的爱所感动,甚至认为,即使她死了,也死得其所,她一生的等待终究是值得了。而人生苦短,只要结局是值得,过程艰辛又有何妨?于是,那时的我,对女主角婉儿,是讨厌的。
十年后的今天,看到电影的那一瞬间,被华美的画面和压抑的配音震撼,惊觉它是个被忽略的经典。电影的对白、画面,完完全全是东方版的哈姆雷特,通篇诠释了欲望和爱情。厉帝对于权力和美色的欲望,婉儿和青女对于爱情的欲望,无鸾对于复仇的欲望。欲望是万恶之源,正如人心是百毒之首。因为情爱的欲望,婉儿不惜与杀兄篡位的小叔结婚,只为保全无鸾的性命;因为权力的欲望,婉儿不惜杀夫篡位;因为复仇的欲望,无鸾更是不惜一切,哪怕生命。
别去问值与不值,不曾坐上权力之巅这把交椅的人,是绝不会轻易说出“生命中的一切会都如流沙一般消逝于手掌心”之类大彻大悟的话语的。而对于仰视大权在握的人而言,那至高无上权力,才具有致命的诱惑;只有在那无人之巅,所有的欲望才随时可以实现。
如今看着这部电影,还唏嘘的一点是:为什么人总是等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无鸾对即将死去的青女,婉儿对即将死去的厉帝——都是在对方奄奄一息的弥留之际,才发觉自己其实是动了心的。得不到、已失去,这两个词几乎成为大多数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关键词。
豆瓣上对这部片子的差评很多。如果非要找一个差评的理由,那就是西方哈姆雷特式悲剧并不适合传统的东方文化。
西方莎士比亚式悲剧,很多时候往往来源于希腊神话,无论是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还是甘愿自我牺牲的普罗米修斯。既然是神话,就无需考虑伦理道德;神话存在的意义,是古时候西方人对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幻想与沉思,而不是对生活现象的歌颂或讥讽。中国也有神话,但中国的神话更多的是歌颂先人坚忍顽强的精神;从夸父逐日到精卫填海,从鲧禹治水到女娲补天,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不是对自然现象的幻想与沉思。因而,西方哈姆雷特式悲剧,并不适合有着森严伦理道德体系的中国。
这一冲突,或许是这部片子唯一突兀之处。但差评绝对不至于,冯导的作品,质量还是远远胜过很多粗制滥造骗票房骗眼泪的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