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为了了解“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数年以来丝路沿线地区的发展变化,我们的暑期实践小队决定前往敦煌进行社会观察。7月9日,我们从西安出发,乘火车穿行在1800余公里的河西走廊,一天一夜的行程中,窗外的景色多是荒漠戈壁,大家一开始还觉新奇,不多久也都厌倦了。“照这个样子,我感觉敦煌很可能就是个破旧小县城,比起那些去成都重庆什么的,咱们这波要亏。。。”,何魏感叹道。大家虽然没出声附和,看神色心里大抵也是这样想的。
然而事实让我们大吃一惊,敦煌火车站直接便颠覆了我们的想象。它应该是近几年新建的,规格与一般地级市的新建火车站差不多,搭配上西北高原特有的澄澈阳光,别有一种辉煌美丽。
拍照留念后,我们去找旅社司机师傅汇合。张师傅是个四十大几岁的中年人,发际线有点高,很是健谈。得知我们是西安交通大学来社会实践的学生,他便很热情得与我们聊了起来。
“敦煌这几年可发展的不赖,来这儿旅游的人是一年比一年多,就你们刚出来的火车站,也是这几年才建好的,比起以前那个旧的,不知道强到哪儿去了!”,“是挺气派的,毕竟来旅游的人多,要是火车站破破旧旧的,估计就没人想来第二回啦”。“不过主要也是那个什么一带一路,估计给了市里不少钱,这才修这修那。等咱们到了旅馆你们看看,附近的人行道地砖上都刻着字儿呢,专门介绍咱们敦煌都有点什么”,张师傅继续说着,我们也挺开心的与他聊着,希望从这位平凡的司机师傅身上看到敦煌的发展变化。
到旅馆放下行李我们便匆匆前往莫高窟。车上张师傅看我们来的速度挺快,就问我们吃午饭了没,我们急着去莫高窟参观,当然就没吃。“你们应该吃了饭再去的,到了景点再想吃饭可就贵了”,张师傅提醒着我们,但我们没放在心上。“现在旅游景点不是不让宰客吗?”我反问道,“说是不让宰客,可人家明码标价的贵,你们饿极了渴急了还是得吃喝啊!”
莫高窟因为要保护壁画,所以是禁止拍照的。于是我们都瞪大了眼睛仔细观赏那些壁画与雕塑,聚精会神的把它们刻在心里。这些壁画与雕塑起始于两晋时期,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沉淀,仿佛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与灵魂,不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代大量流失海外实在让人痛心疾首。
7月11日,我们去参观阳关,领略大漠风光。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而出入敦煌唯二的关口便是玉门关与阳关,无论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古代诗人于此多有诗作名篇。看着阳关城楼,仿佛依稀听到千年前驼铃声的回响,丝绸、瓷器、香料、珠宝,来自欧亚大陆的商人汇聚于此,稍作休整,为了财富、荣耀、梦想,继续启程。千年已降,驼队已经被贯穿欧亚大陆的铁路取代,但贸易交流、沟通互助的丝路精神却历久弥新,在21世纪的今天焕发出更大的生机。
在敦煌进行社会观察的四天,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石窟壁画、鸣沙月牙、大漠风光,当然也不是景点卖30一碗的面、10元一瓶的水,而是敦煌深厚的人文关怀。这里街道两边种最多的是杏树,到7、8月杏子熟了,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可以自由的摘取品尝。大家或许来自不同地方、属于不同民族,有的常住敦煌、大多只是过客,但走得累后,在同一颗杏树下乘凉,品尝同一棵树产的杏子,三三两两的打个招呼,聊上几句,便觉得亲切温暖。
在我看来,这种和谐包容是丝路精神的重要核心。饱含这种精神的敦煌,必能很好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重返然后超越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