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生: 老爸,我考了 530,比一本分数线高 53 分!
北京爸爸: “儿子真有出息,走去上海旅游去!”
山东考生: “爸,我 530,跟二本线差了 20 分 ”
山东爸爸: “真没出息,别上了,滚上海打工去吧!”
上海考生: “爸,我 230,送我出国吧”
上海爸爸: “行,去学个工商管理回来帮我吧,今年又从山东招了不少农民工。”
“多数省只有1‰的高中毕业生能考入北大,而北京却有1%以上的高中毕业生能考上北大” - 《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
而河南人口数量接近1亿、江苏人口8000W,北京常驻人口2000W左右,所以,你必须比北京考生努力40倍
同样的,不仅仅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生源的比例达到近30%
不仅是省市差别悬殊,贫富也差别巨大
“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只占全社会人口的1.7%,却有40%的的北大学生诞生于这样的家庭”
这个结论也在多份报告中得到了证实
复旦大学新招收农村学生比例10.36%, 同济大学18.98%,天津大学28.14%,吉林大学32.27%...
就像《南方周末》2011年一篇报道中提出“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大城市有更好的教育资源,精英子弟也能够请到更好的老师,分数的提升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学校越差,工作越差
毕业于黑河学院的宋永亮在一间培训学校做销售经理,经过5年的奋斗,他终于可以住在北京五环外一间早上醒来可以看到阳光的出租屋。当年和他一起北漂的同学都回去了,在县城,或周边城市打工。
“在北京,黑河学院的文凭,你根本不好意思拿出手。”对于毕业于三流大学的学生而言,毕业即失业绝非什么笑话。
北上广的大公司,银行,事业单位几乎非985/211不要,甚至是硬性规定,你拿着二、三类院校的文凭根本无法跨进大门,多数人只能“经过5年奋斗,能租得起早上醒来就看得到阳光的出租屋”。
是智力不如吗?我们都在应试教育的“无比公平”的制度下起早贪黑的学习,奉献出最珍贵的青春年华,在重压恐惧中学习。而北上广却初中就开始谈恋爱,下课后各种素质教育,一言不合就找名师,却能轻松进名校。
但我们的一些“砖家”无比赞同应试教育,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教育制度。
在江苏省某教育局长陆建国在市委党校春季主体班上的发言《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中讲到
“应试教育的价值内核,与中国几千年主流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应试教育提倡的是厚积薄发,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十年寒窗苦读,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
我们必须明白,也必须让我们的孩子明白,这个社会是分层的,是有阶层的……身处社会的不同阶层,生活品质一定是不一样的,别人对你的认可和尊重也是不一样的。
......
我们不要糊弄下一代,这个社会是分层的,每个阶层的生活品质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投胎技术不好,那么,不要怨天尤人,你就好好学习吧。”
这位局长的话听起来言之凿凿,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社会本不公平,是弱肉强食,应试教育是为了让他们是最快的阶级上升制度,但刻苦学习成绩真的会好么? 好好学习真的会有出路吗?
北京的海淀拼娃家长说,小孩从小就上补习班,语文由北大的老师上课,孩子读的是《大学》和《春秋》,但很多内容讲的其实是历史,而且是把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与外国历史横向对比,带有文化和哲学的启蒙。英语则是名师上课,孩子从自然拼读开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讲英语故事,以故事激发兴趣,促进学习。数学则是国内985名校的毕业生授课,小学低年级的奥数就足以让文科生缴枪,但孩子学会了就会有乐趣。虽然规定了10点必须睡觉,但孩子经常会学到晚上十一二点,家长也是心疼,但孩子说这个有趣,我就是要学。
而北上广之外的应试教育呢?
毛坦厂有一位王威的学生,“我们没有周末,每天16个小时,循环往复,只有周日下午上课推迟到三点,但一坐进教室,马上又是考试,“一周做别人一个月的卷子,加起来能绕地球一圈”。从去年到现在,这些复读生只在12月初休息过三天。
不听话就要挨打。这次下降两百名,我就挨打了,钢尺。
女孩一样也要挨打。王威旁边住着隔壁班的女同学曹雪,前两天因为忘带卷子,手被打肿了,连笔都握不住。 “那一次看到她,神情像傻子愣子一样的。”曹雪的妈妈李丽说,“这个学校没什么秘诀,就是一天到晚做题,每天考试。”
“孩子什么都没学到,就是承受能力强,还有一个是忍让。”李丽虽然这么说,但是跟去年高考成绩比起来,曹雪的分数提高了将近100分,从366分到现在的450分。按照去年的高考线,曹雪从三本都上不了,到现在有希望冲击一本了。
为了达到“考学”的最高目标,学生的每分钟几乎都被重新分割,所谓的“家庭”、“爱情”、“父母等等也已成为历史名词,甚至生命都是次一等的需要,因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但效果如何呢?2016年毛坦厂一本不到20%,985/211不到5%,包括上海财经在内的名校录取的总人数不到20人!
这就是你每天学习16个小时,封闭式军事化管理,神情呆傻手被打肿的代价?这就是你“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目标?这就是最宝贵,最有创造力的青春年华?
你从小就被大棒管教,从小接受的就是劣质信息:“分数不好是因为不努力”,“怎么连上课这点时间都坐不住,怎么考高分”。学不好是因为不认真、不刻苦,看看别人加的小明,都是12点睡觉,难怪考试考了100分。
而我们富裕家庭的孩子能进行针对性训练,吸收着优质信息,享受着名师教学,启发式教育,翻转课堂,AR教学;周围都是海淀名师辅导语文,一对一外教教英语,985学生上门辅导数学,学习对他们甚至并非痛苦。
当你千辛万苦考上大学,毕业后却发现你的大学文凭并不能给你带来工作,毕业即失业,小城市用不上你的专业,而北上广,甚至都摸不到名企大门。
这就是公平的应试教育?白白浪费了十几年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从小在题海中挣扎,在棍棒中成长,最终换来的却是呆在犄角旮旯的出租屋里挣扎,挤着令人窒息的地铁,期待有一天能够在9点前下班,有一天能买到北上广的房子。
但当你变得习惯了忍受,那么你这一生都将忍受,你没能出人头地是因为缺乏富人思维,你拼命的看xx思维、xx学院,期望让自己更聪明。能够忍受996,挤沙丁鱼式的地铁是因为这样才是拼搏,这样才能苦尽甘来。
这就是年轻人现实写照,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试图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是为何我们要从小到大做苦力?
很多家长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庄贫困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在余秀兰博士的《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这篇文中写到,“一位两个孩子均在外打工的家长说:读个初中就行了,读多了也没用的!以前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我目光短浅,瞧不起我,现在,他们好多人反过来求着我,让我儿子帮他们的孩子找工作。念大学又怎么样,还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可是现在,机会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学。”绝望的底层人民,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但,并不是说你要放弃高考
除了忍受,其实你没其它路可走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说过:面对经济资本和社会权力,文凭虽然只是“一个日渐疲软的通货”,但是中国中产阶级孩子除了拼高考,还有什么路可走?
上层阶级的父母用权力提供稀缺教育资源,这些孩子在同样的圈子里交流,形成上层精英封闭的人际网络。
底层社会放弃高等教育,将世代都是蓝领工人。而中产阶级家庭将沦为低收入的低级白领,要么是城市贫困群体,要么继续啃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