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天雨季的到来,各种植物进入一年之中生长最旺的时候。路旁的树,地里的庄稼,沟边坡沿上的草,还有草丛中的苔藓地衣和菌类,处处生机盎然,株株欣欣向荣。它们拼着命地摄取着天地间的精华,竞相绽放着自己的华彩,不辜负大好的韶华。正如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台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普天下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每种生命都有绽放的理由。
毛蛾蛾,是一种很小的野生蘑菇,生长于故乡夏季雨后的草丛根部,尤其是茅草丛生的地方。由菌丝附着于腐草上,发育而成,其模样很像一把张开的肉色油纸伞。那时,看到毛蛾蛾的盛开的模样,首先想到的是许仙白娘子撑着伞游西湖的情景,仿佛一个个毛蛾蛾,便是一对对游西湖的情侣;如今,每次想起草丛中一个个毛蛾蛾绽放时的样子,眼前会浮现出戴望舒《雨巷》中结着愁怨的丁香,她撑着油纸伞独徘徊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样子。
毛蛾蛾的生长期非常短,早晨绽开,午后不久就慢慢开败。所以采集毛蛾蛾,做好是清晨,可以持续到中午。所以,夏天每次雨后,小孩子们会带上苇笠,拿上小苇筐,三五一群地沿着坡沿沟坝,他们很自然地散开,一个个地头慢慢地搜寻着草丛,每当一簇毛蛾映入眼帘,便兴奋地蹲下身去,用右手的拇指食指,轻轻地捏着并不粗壮的菌茎,轻轻拔起;另一只手顺势取下沾在毛蛾蛾身上的细草屑,再轻抖一下其根上的泥土,随手放入臂弯里的小筐子里,随后再去找寻下一处。每当忆其此时情景,我便不由自主地哼唱起《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旋律。
草丛中除了毛蛾蛾,还有地皮,一种墨绿色、半透明的地衣类植物,也是附着于草根的地表之上,类似于软泥上的青荇。一般这两种东西,采集者都是兼而得之的。
东西很小,所以一个人一上午可以采集一捧就相当不错。毛蛾蛾和地皮的绝佳食用方式,就是做汤。把二者分开,在清水中淘洗干净,控水备用。然后油炒锅,油热后放入葱花,炒出香味;然后加适量水烧开,放入毛蛾蛾或地皮(不可混用,影响彼此味道),开锅后倒入打好的鸡蛋,蛋花均匀成型后,再用面粉或淀粉勾芡,倒入锅中,烧开后稍作停留,关火,撒入香菜末、姜末和蒜末,调匀后出锅。盛一碗,汤味清爽,鲜美可口,回味无穷。
离开故乡,工作在外。久居城市后,经常回想起这一家乡的味道。现在,城里的饭馆中也有地皮汤这道菜,每次下馆子,最后必点地皮汤。据说,地皮都是人工种植而非野生的,因为毛蛾与地皮这些低等植物,对水土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如今工业化的结果是各地的水土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纯自然状态下已经很难再找到这些东西了。
快速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但也使我们失去了过去的一些美好。家乡的这一味道,只有在回忆中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