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的风味小吃不多,排第一的当属曲面,因为曲面曾为皇帝上过贡,和官家沾边儿,属高大尚之列。排在第二的就是煎饼菜了,这是一道在一碗放着胡椒的菜汤里泡上一张薄薄的绿豆煎饼的菜汤,菜汤里泡煎饼,这样的吃法实不多见,真的佩服先人在美食搭配方面的独具匠心。
有时想,今天的曲周在海内外有点小名气了,其中一点就是沾了煎饼菜的光,这叫”地以菜名“吧。试想一个外乡人来到曲周,一个平原小县,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也没出过帝王宰相,平平淡淡的像一个憨厚的庄稼汉子,实在没有什么让客人留在记忆深处的。不过话说来,但凡客人吃了这煎饼菜,曲周就烙在他的脑海里了,煎饼菜即曲周,曲周即煎饼菜,煎饼菜成为曲周的代名词,就如英语里的 China(瓷器)代表中国一样。事隔多年,这个外乡人又想吃这口了,还得专程再来曲周,因为在华夏大地曲周煎饼菜还别无分店!当然播扬曲周之名的还有李若水,王三公子和苏三,还有当今的晨光,那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的曲周应该为煎饼菜唱唱赞歌了,因为它是播扬曲周之名的功臣。查了下百度,有曲周煎饼菜的词目,曲周县志上也有详细的记述,互联网也能搜出几篇,但这远远不够!作为中国的唯一,世上的绝唱,曲周煎饼菜应该被更多的人所品尝,所了解,它应该上央视,上中国之最,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些都不为过。好在曲周的文化人都在为这件事推波助澜,著名青年导演刘俊峰就刻意把煎饼菜融入了电影《腊月正月》中。
还是话入正题吧,让我们了解下煎饼菜的前世今生。
滏阳河从曲周城蜿蜒穿过,城中的滏阳河桥头两侧是繁华的商业街。明清时期,滏阳河漕运繁荣,峰峰的煤炭、瓷器通过滏阳河运往下游的天津卫,返程时载回大盐、煤油和生活用品,河两岸不时响彻船工的号子和吆喝声。往来的船只到曲周大桥头都要停泊靠岸,船工们上岸喝一碗煎饼菜,就着油炸的细支果子,那叫一个美啊!用老辈儿人话说:走京闯卫,忘不了大桥头煎饼菜!
曲周煎饼菜制作独特。先用纯绿豆面摊出薄若蝉翼的煎饼,再用小米面制出稀稀的汤汁,加入白菜叶、胡椒和盐。吃时,把整张煎饼放入碗中,加满汤汁,也有先加汤后放煎饼,然后淋入醋和香油。调出的味道是酸、辣、香,香味中既有芝麻油的香,又有浓浓的绿豆面、小米面的天然香味,吃着甚是过瘾。有爱吃辣的,往往多加胡椒,即使冬天食用,客人也会不停的咂舌,头上冒汗!
曲周人爱到大桥头吃煎饼菜,这里有一种浓浓的乡愁在里面。小孩子三五岁时,由父母带着到这里吃第一次,然后就要吃一辈子了!日后不管在外求学、城市工作、异地成家、出国留洋,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到大桥头喝碗煎饼菜。有细心人做过调查,曲周本地人95%都爱吃这一口;外地到曲周的客人绝大多数也都要尝一尝鲜儿。
现在各地正涌动着非遗热,很多的食客,每到一个地专找非遗吃。曲周人也看到和感受到了这一点,正在把煎饼菜这一风味小吃,作为非遗项目,积极申报,期望让煎饼菜这一从明朝传承至今的风味小吃,走出曲周,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都能吃到曲周的煎饼菜,一饱口福!
【原创作品 未经应允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