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终于过完了,元宵节也过去了。但是外教分配给我的任务竟是一点没有动过。即使春节前后并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缠着我。最后在截止日期前将将完成,其中还包括熬夜追赶进程。
这是拖延症,而且还是最典型的案例。
“拖延症”,最近几年才进入我的耳朵。或许没有听到这个词之前,自己并没有那么在意,反而是脑海中有了这个印象后,甚是感觉自己的无力与无奈,因为总是摆脱不了它对我的好感,令我束手无措。
当我完成外教最后的一项任务关闭电脑以后,单手遮眼静静地仰躺在床上,思考着令自己无奈的万恶根源——为什么自己会拖延或者是又该怎样和它疏远绝交?不知考虑了多长时间,仿佛打通任督二脉般,匆匆坐起,胡乱抓起纸笔记下。
一、 自己在拖延一件事情前,经常认为会在后来的某个时间段(不是现在或当下)可以顺利地完成该项工作,毫无阻挡。把未来想象的总是过于美好。最典型的莫过于学生时候假期作业永远是抓耳挠腮地在星期日晚上追赶。而不是周五晚上轻松地写完。回想起来,那时自己总是认为星期六会认认真真在家里写作业,但是到了星期日还是和小伙伴待在一起,或许因为一些走亲访友耽误,而书包的拉链自始至终就没有拉开过。
二、 自己替自己感到劳累,认为自己需要放松,不能总是把脑中的那根线绷得太紧。周五的夜晚舒服的窝在沙发内,想着这一周的各种压力,需要缓解一下,但是过了周五之后懒惰的身子并不想早点起床,松懈一直延续到周一早晨。周五那天的各种奇思妙想的行程也并没有实行。这点也促成了拖延。
三、 自己总是认为这件事情或许太难,自己短时间难以克服,渐渐地就会越拖越久,其实换种想法,越难的越抓紧时间做,后面也许不会令自己难受。
其实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就是难以克服自身的那种莫名的烦躁和抵触的感觉。所以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尝试一下自我催眠:好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我这么厉害怎么会被它打倒;假如你正在追星,也可以想象自己喜欢的偶像在困难面前所做出勇敢的事迹,来激励自己。我对这点深有感触,喜欢张艺兴,就会想着他面对困难时的表现,以此来刺激自己,偶像能做到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对,这就是偶像的力量。就这样也许就简单多了。
四、 还有一种有点变态的想法。自己有时候在某种压迫的环境下做事,反而会享受着某种刺激。比如外教吩咐我的工作一直在拖,而这期间是边想着这件事情,边做着一些娱乐活动。那时总是想着:看一会电视再去,再一集、再一集……就仿佛是这种情况下的电视看得更有味道。就这样变成了拖延。
五、 或许是因为自己长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总是有那么一种感觉,高中生活那么的纯粹,到了大学自己的时间多了,反而做的事情少了,效率低了。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网络发达了,电子设备先进了。至此精力分散了不少。之前的自己躺在床上会拿起书来读两页。现在是拿起手机刷两圈。即使你说在手机上看书,最后的归宿也会停留在娱乐上。好吧其实我的内心告诫自己不能看的,但是那些该死的网站总会在我最专心致志的时候跳出来提醒,哪些明星做了什么?哪个网店又搞活动。最后我想,看书的时候我会学着关机或者是把它扔出卧室,扔出让我难以拿到的地方。
六、 会有那么一种人认为自己做完了这件事情就没有事情可做了,无所事事。这样对比反而更愿意拖延。
之后,想了一些改正的方法:
1. 判断一下,五分钟能做完的事情,不要留到第六分钟再做,马上动身去完成。也许用的时间比自己想象的还少。这样时间久了拖得事情也会变少。
2. 心里告诫自己,这件事情早晚都是自己的,不要总是抱着晚一点或许有别人可以帮忙,总是贪图这种小便宜的心态。记住别人的帮忙永远不能让自己进步。也不要总认为现在马上做没有头绪,即使你到了最后一天,也会没有,反而更乱。
3. 不要打心里认为即使不完成这项任务,自己也可以高枕无忧。记得高中那段时间,作业总是做不完,因此后来就有了侥幸心理,即使这篇试卷没有做完,早点到教室也可以“借鉴”已经写完的同学。现在才明白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差距在哪?今天一篇明天一篇,时间长了岂止是一篇试卷的问题。整个人的心态也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4. 想想自己因为拖延,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做了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再回想外教的任务。如果我没有把这件事情拖到最后,早早地完成,也许再看电视剧就不会感觉那么好看,也许就会去做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即使是看,也不会把时间都用在看电视直到不得不完成任务的情况下。
5. 不要想着自己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完成,而是想着自己完成以后可以干哪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也许就是那种先苦后甜的想法。但是自己往往正是因为前面是苦的,所以才有了拖延。这时候就要学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甜”的事情上,“苦”自然就有了动力。或许给自己设置奖励,又或许把“苦”转换成“甜”,也就是爱上“苦”的这件事,我想这个境界更高。
6. 最后算是我的终极法宝,走出家门,走出令自己安逸的环境。打扮好自己,穿着漂亮干净整齐舒适的衣服坐到图书馆、咖啡店。也许效率会比在家更高,即使前期会有些许时间花费在路上。